-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工髋关节脱位护理对策
人工髋关节脱位护理对策【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脱位;护理
人工髋关节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replacemen,t THR)后比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人工髋关节脱位一旦发生必须早期处理,否则对患者的精神和身体的影响很大,甚至可造成严重的并发症[1]。我院自2004年至2009年共收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210例,发生脱位12例。现就其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64~85岁。首次THR原发病分别为股骨颈骨折6例,骨性关节炎3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3例;12例首次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切口入路。关节类型为生物型3例,骨水泥型8例,混合型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合并有中度以上骨质疏松,1例既往有髋关节手术史,2例中风后肢体不全瘫痪,1例有肺部疾患。
1.2 临床表现 均为后脱位,于术后3周内发生。搬动患者时感到髋部异常弹响,关节活动时疼痛,髋关节处于异常的内旋姿势,肢体短缩畸形,主动或被动活动受限。X线表现为人工关节头臼脱位,臼杯前倾角平均为16.2°(10°~24°),俯倾角为46.8°(42°~54°)。
1.3 治疗方法 9例采用全麻下手法复位后皮牵引3~4周;3例全麻下手法复位后,髋外展位树脂绷带短腿支具固定3~4周。患肢直接平放于床上,轻度外展位牵引。初始牵引重量约为体重的1/8~1/10,隔24 h摄一次骨盆X线片,观察关节复位情况,待人工股骨头被牵引降至髋臼缘下方后,将患肢稍加内收,并逐步减轻牵引重量,直至完全复位后维持小重量(约为体重的1/10~1/20)牵引3周。
2 结果
本组12例均复位成功,发现脱位至复位成功的时间平均为1~15 d;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5~1.5年,未再发现脱位;疗效评定参照美国骨科学会及“股骨头缺血坏死专题讨论会”的评价标准,优8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82%。
3 护理
2.1 坐位 术后1个月内坐位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导致关节水肿,且坐位时保持膝部在髋水平以下;坐时身体应尽量向后靠,腿向前伸;坐椅两边装扶手,以方便坐立。要求患者半年内禁止下蹲、盘腿坐、跷腿、坐矮凳和软沙发,不要爬陡坡,前屈身不超过90°,髋关节不能深屈、内收、外旋,以防关节脱位。
2.2 卧位 患者术后取仰卧位,两腿放置像一梯形外展支架,双膝及足尖向上,保持外展30°,以防患髋内收、内旋[2]。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尽早采用低半卧位,患髋屈曲小于45°,患肢外展30°并保持中立位,根据病情给予穿防旋丁字鞋或沙袋固定,禁止向患髋侧卧位。
2.3 翻身 每次翻身时护士必须在床旁指导和协助。向健髋侧翻身时,患肢伸直,护士站在患者的健侧,一手扶住整个患髋,一手托住膝部,使髋膝在同一水平面上侧转翻身,再用软枕或支架使整个患肢与患髋处相同水平并加以固定,防止内收、内旋而发生脱位。
2.4 搬运 要注意妥善搬动,回病房时在患者麻醉药物作用尚未消失前,因患者对疼痛不敏感,肌肉处于松弛状态,粗暴搬动患者容易造成脱位[3]。在家中搬动时,一手托住臀部,另一手托住膝部;在使用便盒时,臀部与大腿同时上抬足够高度,从健侧取放便盆,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避免患肢外旋,内收动作。
2.5 功能锻炼 术后当天经常作踝关节屈伸及股四头肌、腓肠肌、胫前肌群的主动收缩和被动按摩运动;术后第1天做抬臀运动:患者仰卧,健侧下肢屈膝支撑于床面,双手拉住吊环,协助托起上身及臀部,做引体向上运动,使身体抬高,臀部离床,保持5~10 s后慢慢放下,每1~2 h 1次,逐渐增加,运动时动作要缓慢,患侧下肢充分放松,活动时避免患髋内收和旋转;屈髋屈膝训练:患者平卧,患肢足跟不离床面,缓慢屈膝、屈髋将足跟向臀部方向滑动,足尖向上,然后慢慢伸直,如此反复练习,每天3~4次,每次5~10 min。
2.6 站立训练 骨水泥固定型术后3~5 d引流管已拔除,即可鼓励并指导患者下床活动;非骨水泥型不宜过早下床负重,一般4~6周下地锻炼。下床时患者取半卧位,双手借助吊环整个人移至患侧床边,由他人一手托住患侧足踝,另一手托住患侧?窝部,将患肢水平离床,注意患者应随着患肢的移动而转动,屈髋必须小于90°,然后再健肢离床,在床边坐稳后用健肢使力,患肢不负重,扶助行器或双拐站立,注意站立时必须有人搀扶,以免跌倒。上床时也必须先在患侧床边坐稳,患肢伸直,双手撑于床面,上身尽量向后仰,患肢由他人协助或自行移至床面,双手借助吊环及他人帮助将整个人移至床中央。在上下床时,避免患肢内收及旋转。站立时间由短到长,不超过30 min,每日2~3次。站立时,两脚可稍呈外八字型分开,与两肩同宽,以增加稳定性。
2.7 行走训练 术后5~7 d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