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习《伤寒论》发热体会.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谈学习《伤寒论》发热体会

谈谈学习《伤寒论》发热体会《伤寒论》中,载有“发热”的条文计有一百余条,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张仲景形象地将发热进行了几十种描述,如翕翕发热、蒸蒸发热、往来寒热、寒热如疟、时发热、潮热、灼热、烦热、微热等,丰富而生动,不仅体现着传统文化之美,体现着中医经典的语言之美,而且至今仍作为临床诊断和施治的标准,对今天的临床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试就《伤寒论》中有关发热的描述谈谈学习心得,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翕翕发热 为表热证的特有热型。翕者,鸟合羽也;翕翕发热者,犹如羽毛覆盖身上温温发热之貌,形容发热之轻微。方有执说:“翕,火炙也,团而合也,言犹雌之伏卵,翕为温热而不蒸蒸大热也”。 成无己谓:“翕翕者,??然而热也,若合羽所覆,言热在表也。”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8226;发热第一》说:“所谓翕翕发热者,谓若合羽所覆,明其热在外也。……盖邪气在表发热者,则表热里不热也。” 2蒸蒸发热 是经证(腑证亦可见)的发热特点。形容高热汗出并见,发热如热气上蒸,蒸笼蒸物之热势蒸腾,从内腾达于外,轻按肌肤和重按均觉热甚,手近之即感有热。成无己说:“所谓蒸蒸发热者,谓若薰蒸之蒸,明其热在内也。……邪气在里发热者,则里热甚而达于表也。” 3往来寒热 本症是少阳病热型标志。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发热恶寒交替出现。此热型为邪在半表半里之特有证候,从病机上讲,它是邪正分争而互为进退之征,是人体抵抗力与病邪相搏而产生的反映。成无己谓:“邪在表则寒,邪在里则热,今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故往来寒热。” 4寒热如疟 即寒热发作有时,此种寒热如疟证,论中有数处提到,其热状既不同于疟疾,亦不同于往来寒热,可分见于三阳经病中。 5烦热 烦热为自觉症状,烦者苦恼之意,烦热为自感苦恼有热而不能自安之意。烦热病机,郁热多在心胸之间,《伤寒杂病辨证》谓“烦热者,热之苦烦者也,其证在心胸之间,如蒸如?,热气怫郁,烦忧不能安静也。” 6潮热 为阳明腑证的发热特点,形容发热犹如潮水定时而至,有定时增高的现象,日只一发,发有定时,下午3~7时热势最甚。《伤寒明理论》谓:“潮热,若潮水之潮,其热不失其时者也,一日一发,指时而发者谓之潮热,若日三五发者,即时发热,非潮热也。”一般说来,若病人见潮热,说明阳明里实已成,因阳明旺于午后甲酉之时,所以阳明腑证多于此时发热。 7时发热 即有时发热,有时不发热,日有数次,发无定时,多见于太阳表热。 8微热 指体表热象低微或阳热病热趋于里不外露之证,为发热之轻微,若有若无之状,有虚寒证亦有实热证。《伤寒杂病辨证》谓“微热亦属里热,微即幽微之微,隐邃而不大显之义,热微如无之谓也。” 9厥热胜复 是指四肢厥冷与发热往返胜复出现,即发热和四肢厥冷相互转化,发热转为四肢厥冷,四肢厥冷又复转为发热,如此往返胜复。此为厥阴虚寒证中反映阴阳消长,病势进退的一种特殊征象。 《伤寒论》对发热症的论述丰富而生动,反映了仲景对发热的高度重视和科学构思。需指出,发热作为认识疾病的方法和依据时,并不排除其它脉证的重要性,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一直是处于矛盾运动变化状态,各种热型反映了发热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特征,不能完全反映疾病本质,临床辨证必须结合其他证候,方可辨证施治。 现代医学把发热分为热型、热势。热型分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消耗热、回归热、波浪热,不规则热等;热势一般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超高热。现代医学划分的热型与《伤寒论》中某些对发热的形象描述是可以联系上的,如不规则热与太发热恶寒;间歇热与往来寒热;弛张热与潮热等,颇相近似。须指出的是,单凭体温计的度数,远远不能反映中医所说的各种热型,中医治疗发热性疾病,不是见热治热,而是通过辨证,分清表里虚实,再处以施治,显然与解热镇痛认识有别。 《伤寒论》不仅对发热的认识是十分独到的,而且还有着独特的施治手段,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现实意义和理论探讨的宝贵价值。 参考文献 [1] 熊曼琪,王庆国,关庆增.伤寒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13-290.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