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北京旧城的街巷尺度.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旧城的街巷尺度

北京旧城的街巷尺度 —— 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问题系列谈之一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难点之一,就是北京老城区街巷的尺度问题。随着近年来城市 的快速发展,新建高楼鳞次栉比,人口不断膨胀,特别是机动车辆的迅猛增长,使得旧城区 内的街巷不堪重负。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原有的街巷尺度本不是为机动车辆而 设计的。 解决问题的简单办法有两个:一是为满足交通量的需要拆房扩路;二是保留旧城街巷原 有格局,限制机动车进入。 从目前情况看,以上两种办法都不是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北京 旧城街巷尺度的历史及其现状,分析其发展的过程与规律,从而探索出一种切合实际的解决 问题的方法。 1 北京旧城街巷现状 二环路以内地区的几条城市主干道经过多次翻修,早已不是原来的尺度了。如最宽的长 安街规划红线为120 米,实际道路宽度最宽为56 米,最窄为32 米。而城区内大多数街道虽 经几次翻修,其宽度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西四北大街规划红线为70 米,现状道路宽只 有15 米;景山前街规划红线为45 米,道路宽仅为13 米。 特别是北京的胡同,建国以来基本没有多大变化。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比较规整的胡同空间, 建筑到建筑之间的距离为6 米左右,道路宽度只有2~3 米,有些胡同甚至更窄。如前门外 大栅栏地区钱市胡同只有0.8 米宽,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胡同中随处可见搭建的临时建筑, 逐步侵占了公共空间,使得原本就不宽敞的胡同变得曲曲弯弯,更加狭窄。 就是这样的道路系统联系着众多的平房、四合院,形成了北京高密度、低容积率的特殊城 市景观。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即北京的平房四合院保护区是保留这种胡同现状道路系统,还是保 留历史上某一时期胡同的尺度呢?因此,我们有必要考证历史上北京街巷的尺度,并以此为 依据,分析胡同的演变过程,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平房四合院及胡同的保护办法。 2“匠人营国”—— 历史上的城市街区规划 北京旧城格局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刘秉忠规划元大都时代,元大都的规划及其建造考 虑了北京地区地形的特殊情况,虽然没有完全按照“匠人营国”的规制进行,但是受《周礼·考 工记》中“匠人营国”思想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 《周礼·考工记》中与城市街巷尺度有关的记述如下:“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 涂五轨”。文中的“涂”即道路的意意,“经涂”指东西向主干道,“纬涂”指南北向主干 道,“环涂”指环城干道,“野涂”指城外连接其他城市的交通干道。古代道路宽度以马拉 轿车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轨”为单位,与今天的“双车道”或“三车道”说法类似。 据《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记载“一轨为八尺”,周朝的“尺”比我们现在使用的“市尺” 单位小,一周尺为23.1 厘米(约合0.7 市尺)。当时城市东西向干道宽为 “九轨”,即东 西主干道宽不超过16.5 米。这个尺度与原阜内大街和西四北大街的尺度基本吻合。环形干 道宽为 “7轨”,约合12.9 米。城外干道宽为 “五轨”,只有约9 米。 按照“匠人营国”制度,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国宅” 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闾里”则是一般平民 居住的地方,“闾里”也是分等级的,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和东四一条至十条就属于较上层 的“闾里”,是当时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居住的地方,从地理位置上看,也是对称分布于 “皇城”的东西两侧不远的地方。“闾里”之中的“街巷”即为胡同。据《周礼·量人》记 载“巷中路大约二至三轨”,胡同宽度约为3.7~5.5 米,可容两辆马车并行,加上道路两 侧便道,胡同宽应为7~9 米左右。这个尺度相当于目前旧城内保存较好的较宽胡同,如西 四北五条、六条等,与北京一般的胡同相比都要宽一些。 3 北京胡同尺度的演变 如果把元、明以来北京市区地图加以比较(见侯仁之《北京历代地图集》),我们会发 现从元代至清代,西四北一条至八条胡同形状变化并不太大,只是多了一些枝叉,表明“闾 里”体制在逐步细化,人口密度增加不大。民国以后,胡同的宽度明显变得狭窄,出现了更 多的枝叉,表明人口密度增长较快,许多新建房屋“见缝插针”,甚至逐步挤占胡同道路两 侧的公共空间,按我们今大的话说,就是盖了许多“违章建筑”。 这一方面反映出政治体制的演变,由于封建帝制统治时期等级制度森严,房屋建造得较为规 整,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