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吸光光度法根据物质对一定波长光线的吸收程度以确定物质
第十四章 吸光光度法 一、光的本质与颜色 二、吸收光谱曲线 三、光的吸收定律 四、工作曲线 五、光度分析计算示例 台职院生化系 奚立民副教授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根据物质对一定波长光线的吸收程度以确定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 一、光的本质与颜色 光的本质 E=hν=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λ越大,E越低。 即长波能量大 ,短波能量小。 粒子性 波动性 (1)可见光的颜色与波长 400 750 λ/nm 可见光(范围无严格界限) 电磁波谱图 (2)互补色光 将两种适当的色光按一 定强度比例混合后,也可以 成为白光。这两种色光称为 互补色光。 互补色光图 红 紫 橙 兰 黄 青兰 绿 青 例如: 是由各种色光按一定比例 混合而成的混合光。 若将互补色光图中对角线 上的两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 也可以形成白光。如红与青、 黄与兰、绿与紫等。不在对角 线上的两种色光,无论按任何 比例混合都不可能形成白光。 2. 由透过光颜色(即吸收光的互补色)决定。 例如硫酸铜溶液因吸收了白光中的黄色光而呈兰色。 例如高锰酸钾溶液因吸收了白光中的绿色光而呈紫色。 有时晚霞天空呈 红色是因为大气层 吸收了白色阳光中 的青光,而进入我 们眼睛的透过光所 以呈红色。 黑色、白色、灰色是对白光中的各种色光进行全吸收、全不吸收和均匀吸收的结果。可归属于三种极端颜色。 二、吸收光谱曲线 不同浓度KMnO4溶液的吸收曲线 λmax=525nm 最大吸收波长 吸收光谱曲线的主要特点 (1)λmax与浓度C无关。曲线形状随吸光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而不同,利用这一特点可用来进行定性分析。 (2)A与C有关。其中A为吸光度,随浓度C增大而增大,利用这一特点可用来进行定量分析。 吸光光度法主要用于定量分析,哪么如何根据A与C的关系来进行定量分析呢 三、光的吸收定律 1. 公式推导(碰撞理论) -dI∝NI 表示光强减弱 物质分子数 若溶液浓度为C(mol/L), y 则N=C×6.02×1023 ? x ?y ? db ?10-3 入射光Io 故 -dI=k’NI=k’? 6.02×1020 ? x ?y ? C ? db ? I x 透过光It db db为无限的薄层 比例常数 b (cm) I为在db中吸收光 如果特制x,y为统一规格,则k’? 6.02×1020 ? x ?y =k(常数) 的强度 ∴ -dI/I=kCdb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台湾猕猴黑肢猴-树德家商电子邮件.PPT
- 台湾高铁智慧型手机订位通关系统-神通资讯科技.PDF
- 台西遗址漆器的渊源及遗址文化性质的探讨.PDF
- 台湾艺术.PPT
- 史前文化概述:以时间轴来看史前文化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约250.DOC
- 史无前例的优惠必将引起新一轮的抢购热潮-厕所节水网.DOC
- 台糖长荣酒店台南-成功大学.PPT
- 史前时期华北平原粮食种植结构之变迁-华南农业大学学报.PDF
- 史记.货殖列传经济思想体系试构-龙华科技大学.PDF
- 台阵地震学方法及对间断面结构的研究进展 - CT理论与应用研究.PDF
- 福莱特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监管公告 - 福莱特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广哈通信: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pdf
-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证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宏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2024 可持续发展暨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pdf
- 品创控股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 2024.pdf
-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4可持续发展暨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361度国际有限公司二零二四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广西能源:2024年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