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海域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源汇效应及其对人类活动响应.pdf

中国东部海域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源汇效应及其对人类活动响应.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东部海域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源汇效应及其对人类活动响应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谨以此论文献给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万方数据 中国东部海域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源汇过程及对人类活 动的响应 摘要 中国东部海域接受大量的来自河流的沉积物,是陆海相互作用强烈的场所。 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重金属污染通过河流和大气 沉降等途径进入到东部海域,并最终被保存在该海域沉积体中。沉积体中重金属 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海域的影响,重建东部海域重金属污染历史, 而且可以用作了解东部海域源汇作用的重要的指标,分析入海物质源汇过程和效 应。基于采自东海、黄海的5根沉积物岩心和10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激光 粒度分析、ICP-AES(MS)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多道γ谱分析系统等对沉积物 进行了粒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重金属以及同位素分析,揭示了研究区重金 属时空发育特征,建立了高分辨重金属沉积记录,探讨了重金属源汇过程和效应。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通过对东海和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获得了东海和南黄海 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东海和南黄海的细颗粒沉积物中Cr、 Cu、Ni、Pb、V和Zn 的空间分布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东海呈现由近岸沿东南 向远岸含量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南黄海呈现由西向东含量逐渐增加趋势。 利用富集因子、地质累积指数的方法对研究海域底质沉积物的质量进行了环 境质量评价,表明Cr、Cu、Ni和V处于无污染状态,而Zn和Pb存在一定程度 的污染。尽管Pb和Zn存在一定程度的无污染,研究区海域所面临的生态风险是 轻微的。 建立了中国东部陆架近160年来的高分辨重金属沉积记录,它包含3个阶段。 I 万方数据 第一阶段从1860到1930,铅和锌的富集因子的值几乎保持不变,而在该时间段内 中国主要为一个农业国家,这表明了在这个时间段内铅和锌的含量可以作为该海 域的背景值。在第二阶段(1940年代-1980年代),铅和锌富集因子的值稳步增加, 这表明了东海近岸海域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在增强。第三个阶段(1980年代— 2009)在1980年代初期以后,人为活动对东海近岸海域的影响显著的增强。尽管 东海近岸海域中重金属含量较高,但是在最近160年来,其面临重金属所带来的 生态风险轻微。 东海和南黄海细颗粒沉积物中Cu、Cr、Ni、Pb、V和Zn 的单位面积埋藏通 量研究表明:东海是重金属的重要汇聚场所,其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埋藏通 量约占所研究海域的79~82%;南黄海海域是重金属的次要汇聚场所,细颗粒沉 积物中重金属的埋藏通量仅占所研究海域的21%~27%。 尽管输入到研究海域的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复杂,其中金属冶炼、煤炭、含铅 汽油燃烧和水泥工业等可能是东海近岸海域中铅的主要人为来 。通过铅同位素 特征值的对比,东海近岸海域沉积物中的铅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煤炭燃烧。 关键词: 细颗粒沉积物,重金属,源汇过程,高分辨率沉积记录,人类活动 响应。 II 万方数据 The “Source to Sink” of heavy metal of fine-grained sediment inEastern Chinese Seas and its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i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iludyap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