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山岳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人地及谐论
摘要
随着“世界遗产”研究的逐步深入,遗产理论的提升正在成为学术界的研究
“热点”。在对国内外“世界遗产”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定以中国山
岳型“世界自然一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和谐为研究主题。研究以中西
方哲学思想为指导,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观全局,在“类
型”的层面上,对中国现有的泰山、黄山、蛾眉山一乐山大佛、武夷山4项山岳
型“世界自然一文化遗产”进行了地理环境分析与人地关系分析。进而以大量的
实地调查问卷为基础:对泰山进行了人地和谐状况的实证研究。整个研究共分八
章、五大方面。第一、二章提出问题和研究思路;第三章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四、五章对中国四个山岳型“世界自然一文化遗产”项目作地理环境与人地关
系分析;第六、七章以泰山为例作实证研究;第八章是整个研究的结论部分。
本研究对中西哲学的基本思想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
的基本精神,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人与自然视为统一整体的思想内涵对于
“世界遗产”的世代传承及人地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世界遗产”人地和谐
的研究需要人地关系理论、人类生态学理论、生态旅游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相
关学科理论的支撑。各学科理论虽然各有侧重,但最终都统一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统一,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髓。
本研究结合国外全部20项“世界自然一文化遗产”,对中国的4个“世界自然
一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地理环境分析后认为,它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双遗产”,主
要在于如下4方面原因:地势起伏明显,以山地、高原居多;占据较大的区域面
积,多在几百上千平方千米;长(某一)时期适宜于人类的活动与生存;是历史
上某(几)种文化的繁盛地。可以说,任何~个“世界自然一文化遗产”项目,
都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个系统占据足够的区域面积,拥有较
为复杂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适宜人类的生存与活动,创造种种的人类文明。
人地关系包括物质关系与精神关系。一般来说,物质关系重于精神关系。但对
于山岳型“世界自然一文化遗产”而言,由于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其主要
功能,从而决定了在其人地关系中,人地精神关系较人地物质关系更为重要,人
地精神关系乃其人地关系的主体,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地精神关系的这
种地位将会愈益巩固。山岳型“世界自然一文化遗产”给人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
托,无论是古时的自然崇拜、封禅祭祀、朝山进香,还是当代的审美求知、登山
览胜、旅游观光,无一不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旅游业在这4个“遗产”地的
迅速发展是人地精神关系凸显的具体体现。“五岳独尊”的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神
山、圣山,从帝王将相到庶民百姓无不对其顶礼膜拜。泰山对中国人民的精神文
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世界遗产”的金字招牌,也极大
地促进了泰山旅游的发展。
作为人地关系理论之一的“环境感知论”是本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基于“环
境感知论”理论指导,本研究建立了以旅游者、经营管理者、当地居民三群体环
境感知的满意率、赞成率等为主要依据的“人地和谐度”理论框架。在对各具体
卷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泰山人地和谐度的定量值。从研究结果看,
作为“世界遗产”的泰山,目前的人地关系基本处于和谐状态。但在和谐的同时,
泰山的人地关系也存在重重隐患,若不加强对泰山的保护、恰当处理诸如索道、
景区建筑、景区商业氛围等关键性问题,人地关系也极有可能出现不和谐。因此,
泰山的人地和谐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及人类的高度重视。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的基本原理,本研究还对调查问卷的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这对今后类似工作的
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山岳型”与“双遗产”两个视角共同展开对“世界遗产”
的研究;明确提出对于山岳型“世界自然一文化遗产”来讲,人地精神关系较人
地物质关系更为重要,是其人地关系的主体的观点:构建了人地和谐度的理论框
架,并经实证研究,得出了泰山人地和谐度的定量值,证明目前泰山的人地关系
基本处于和谐状态。这三方面的认识与观点对于其它类型的“世界遗产”研究也
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最后分析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世界遗产”的进一步研究作了
展望。
主题词:世界自然一文化遗产/山岳型/人地和谐/人地精神关系/旅游
Ⅱ
Abstra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