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对译 课件.ppt

5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对译 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对译 课件

 实词对译 文言文阅读 [考情快递]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必考。《考试说明》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既考查识记能力,又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析 翻译句子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考生应牢记“字字落实”的原则,找准采分点。 答案 (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于休烈)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连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把握不好。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但不少学生在做题时仅凭主观臆断,不注意字字对译,这一点在训练中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 2.不分单双。在文言文中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果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词,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 3.弄错通假。对古代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或按原字去解释,或将它作另外的字解释,都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4.不明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仍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5.不辨古今。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把握动态语境,义与境合 分析句子成分,确定类属 利用句式修辞,前后贯通 联想课文例句,善于迁移 借助相关成语,触类旁通 代入句中验证,语意顺畅 (1)B (2)①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 规范答案  ②(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 ③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 定向规范 六种实词释义方法 一、音形训义法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可以通过字形来解释词义,是谓形训;还可以通过字音来解释词义,是谓音训(或者叫声训)。如: 解析 昧,形声字,从日,未声,音mèi。从日,与光线有关。《说文解字》:“昧,爽且明也。一曰暗也。”可见,“昧”字本义为“日出前天将明而未全明”,引申为“糊涂”“冒犯”“违背”等。而C项中理解为“冒犯”,不恰当,根据上下文语境应该解释为“违背”才通顺。 答案  C 二、对文断义法 所谓对文,是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意相关的对句中,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常常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比如成语“尔虞我诈”,相对应位置上的“虞”和“诈”,“虞”可能不了解,但“诈”是“欺骗、欺诈”之意大家都懂,就可以推知“虞”也是“欺骗”之意,从而求出该成语的意思是互相欺骗。同样的道理,文言文中,很多对文的词语可以互训。对文训释的意义在于据已知训未知、由易知训难知。这就便于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如: 解析  D项,“由”应该理解为“出于”。而C项干扰较大,致使很多考生误选。其实C项中“人众车舆”是一个典型的对文,“人”和“车”都是名词,根据对文的特点,“众”和“舆”词性也应该相同,意义也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再联系上下文,文中是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因此可以猜测C项,将“舆”解释为“众多”是对的。 答案  D 三、语法辨义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要判断文言实词的具体词义,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词性、用法和意义。如: 解析  A项,命题者将“著”解释为“显著”,理解为形容词,修饰限制后面的“令”字,这样理解明显不妥,因为这个句子中,“著”处在谓语位置上,并且后面带有宾语“令”,因此,应该理解为动词,意思是“表述”“写成”,“著令”的意思是“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 答案  A 四、语境推义法 文言实词大多具有多义性,即词义是不确定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

文档评论(0)

1444168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