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附件论文格式说明
關於勞動的一個註記
摘要ürgen Habermas之間的爭論來理解由勞動過渡至互動概念上的區別,以及這樣的區別對於政治的意涵為何。在這樣的前提下,我也將試圖更進一步的澄清馬克思賦予勞動所具有的規範意涵的重要性。
關鍵詞:勞動、互動、相互主體性、自我發展
前言
本文主要是想藉由杷梳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內部的理論轉折來探討勞動(labor)和互動(interaction)之間的關係,以及這樣的關係在政治上所展現的意涵。法蘭克福學派又稱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ty),自1930年代肇建以來,理論內涵和側重的焦點大體上來說已歷經三次變化,若以主要的領導學者為代表可作為如下劃分:第一代是以Max Horkheimer、Theodor Adorno、Herber Marcuse、Walter Benjamin和Eric Fromm等人為理論奠基者,而第二代則是以Jürgen Habermas為旗手,第三代主要學者在當前重要者包括Albrecht Wellmer、Karl-Otto Apel和Axel Honneth等人。(Rush, 2004: 1)
而若以理論的內涵與重心作為概略區分標準的話,第一代學者在當時馬克斯理論遭到歷史現實經驗的挫敗下,試圖藉由強調馬克思理論中有關主體意識或意識形態批判的部分來挽救歷史唯物論,並在這樣的基礎上展開對於理性(Reason)、實證主義(positivism)、政治經濟學、以及特別是美學或文化批判的工作。基本上其理論仍延續著馬克思主義的傳統。而Habermas則是思想恢宏,除了原本法蘭克福的理論淵源和批判之外,其理論藉由積極參與當代幾場對於哲學、社會學和歷史的爭辯之中,吸收了包括語言哲學、心理分析、詮釋學派、實用主義、Talcott Parsons和Niklas Luhmann的社會學理論等,可謂相當龐雜和廣泛,在這樣的基礎上Habermas 認為批判理論具有兩種特性,一是試圖解釋現代社會至今的發展;其次是樹立一個規範計畫,以實現普遍的倫理原則(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s)。(Dodd, 2003: 133) 而第三代學者則以Honneth的承認政治(politics of recognition)最為著名,其意欲藉由回朔到黑格爾的相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及承認概念和運用George H. Mead的社會心理學理論來重建批判理論的規範性基礎,(Honneth, 2007: 72-78) 並展開對於Habermas理論缺失,特別是普遍性和認同政治議題的批判。
由以上可知法蘭克福學派理論發展至今,已多有變化,所牽涉的議題範圍也是相當的廣大和複雜,想要完全地深入探討不僅超出本文主旨,也非筆者能力所及。因此本文將只專注在第一代學者和Habermas之間的理論遞嬗,尤其是探討關於勞動和互動的概念轉變的意涵以及對於政治的影響為何。在此前提下,本文主要分作四個部分來論述:首先將先簡單探討馬克思和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學者對於勞動概念的觀點,以及勞動概念在其理論中的地位為何;再者,將討論Habermas對於第一代學者的批判,並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互動概念的重要意涵;第三,我將嘗試針對這樣的理論和概念轉折提出自己的觀察和評價;最後則是結論。
ㄧ、勞動與理性
對馬克思而言,勞動基本上具有雙重的意涵:一者為有關於經濟發展的概念,另一者則帶有規範和解放的意涵,亦即在勞動中實現自我發展和滿足。(Honneth, 1995: 16) 透過對於黑格爾唯心主義(idealism)和抽象的絕對精神之批判,馬克思不但整個扭轉了辯證法的實質內容,也把改變了黑格爾勞動概念的內涵,也就是說馬克思不將人的存在以及與自然之間的對立看做是異化的自我意識回歸至絕對精神的過程,也不把勞動僅僅當作是一種精神活動而已。而是人就實際存在於自然之中,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勞動是一種為了人類需要而與自然實際互動的過程,因此透過勞動所帶來的自我創造和有意識的學習過程,人們將逐漸意識到他們本身的能力和需求是遠遠超越當下社會結構所賦予的可能性,進而促使人類對於自我潛能的解放。
雖然勞動具有自我實現和解放的規範意涵,然而自從資本主義和財產私有制興起之後,勞動逐漸成為了異化勞動(alienated labor)。根據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於異化勞動的說法:「勞動所生產的對象,也就是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生產者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勞動的這種現實化為工人的非現實化,(勞動的)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Marx, 1990: 48-49)因此在資本主義下的勞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