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的理念与方法-人民法院出版社.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年 ,全 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的 《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 的决议》就我国法律解释的对象、主体、权限划分、内容、争议 等方面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从而确立了我 国法律解释体制的基本 框架 。从我国立法、司法、行政解释的实践可以发现,中国的法 律解释基本上遵循 “立法 原意说”(立 法者意思)。 依据 年宪法的规定,全 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对全 国性法 律的解释权 。决议中亦规定,凡关于法律、法令条文本身需要进 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用 法令加以规定。在我国的立法解释 中,包含了一个基本观念:有 权制定法律,就有权解释法律 。人们普遍认为,法律解释要符合 立法原意,而就立法原意来说,没有谁 比立法者 自身更清楚。如 全国人大常委会 以明示方式对全国性法律作出解释的以下几例: 年 《关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在香港特别行政 区 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 年 《关于 〈中华人民共和 国香 港特别行政 区基本 法 〉第二十二条 和第二十 四条 的解释 》 ; 年 《关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在澳 门特别行政 区 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在这三个解释中,只有 年对 香港 第 4 页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 的第一段明确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作 出该解释的原因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的解释不符合香港特 别行政区基本法的立法原意。在此,全 国人大常委会把是否准确 表达了立法原意作为解释结论正确与否的标准,并且,为了明确 全 国人大立法原意而作出了新的解释 。这正是立法原意的典型表 现。 决议规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司法实践过程 中对法律的司法解释权,即对审判工作或检察工作分别就如何具 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作出解释的职权。最高人民法 院的司法 解释共分为 四类: 就审判工作 中具体应用法律 的问题主动作 出的解释和对请示、来函所作的各种答复; 对审判工作的有 关操作规范所作 的规定; 直接对法律条文规定所作 的解释; 直接 对某一法律所作 的系统全面 的解释 。最高人 民法 院 自 年 以来所作 出的所有 的司法解释 中,没有一例 明确指 出作 出司法解释的依据。但有学者认为, 年最高人 民法 院对行 政诉讼法的解释主要考虑原因就是立法原意。值得注意的是,在 中国司法实践中盛行案件请示制度,即下级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 中,就案件的程序 问题或实体处理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上级法院 请示 ,上级法 院予 以答复 。这类答复,或者针对某类或某个案 件,或者针对某个 问题,或者针对某个条文,如 《关于人民法院 审判严重刑事犯罪案件 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答复》、《关 于如何适用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的批复》。梁慧星先生认为,最 高人民法院作 出的答复、批复具有创造法律的性质,给人以客观 说 (文本说)的印象。但笔者认为,这些答复、批复的确考虑了 社会当时的状况 ,但是它们仍是 以法律 的立法原意为主要基础 的,并不像文本说那样完全漠视立法者的原意,去寻求符合现在 社会 目的的解释。 除了立法、司法机关之外,一些行政机关实际也可对法律进 行解释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基于法律的授权。有些全 国 性法律 明确授权国务院、各部委主管部 门、省级政府、省级地方 第 5 页 人大常委会制定实施条例、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而这些规定又 进一步规定由有关的行政部 门进行解释。另一种情况是由于中国 的一些行政机关享有立法权,例如,国务院可 以制定行政法规, 国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