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一章 世纪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
实践依据与理论背景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本章将着重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 目标提出的理论背景和
实践依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以及如何加快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等 问题。
第一节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 目标的理论背景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 目标后来又写进 了
党章和宪法 。这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新发展和
新贡献,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
意义。
上个世纪末,马克思 曾设想未来社会将有计划地组织全社
会的生产和经济活动 。列宁在 年 曾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作为对立 的两种社会基本制度 来看待 。十月革命后 ,俄共
(布 )曾一度试 图利用战时共产主义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准备“直
接 过渡 ”,“消 灭 货 币 ”。但 是 ,从 年 春 开 始 ,俄 共(布 )不
得不转而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实践使列宁的思想有很大变化,主
第 2 页
张“采取市场 的经济形式 ”,实现 国家经济计划 。但列宁逝世后,
由于一直未能突破理论认识上的局限,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对立起来的思想又 占据 了统治地位,从此形成 了一种传统观念,
认为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
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搞社会主义只能实行指令性的高度集权管
理的计划经济 。我国改革前,在某些方面向苏联学习,曾实行
过高度集权管理的计划经济 。对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某些
弊端 ,我们党在八大前后已经有所认识 ,例如,毛泽东同志在
《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就已对“权力过分集 中”的问题提出了尖
锐的批评。但 由于认识还不能彻底突破苏联政治经济学的教条,
在 “左”的指导思想不断干扰下,解决 “权力过分集 中”的问
题也只是在中央与地方行政分权的框架中反反复复而未能获得
根本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 以后 ,在邓小平 同志倡导下,我们党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
合上探索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体制。十多年来,
尽管有过一些反复,但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克服了 “左”的
思想影响,从整体上看 ,对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机制的认识仍
是不断进步和不断深化的。改革初期,我们破除了把社会主义
与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把指令性计划等同于计划经济 的观念;党
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并在实践中
付诸实施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
的有计划商品经济 ,并随之提出了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之
一就是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使改革逐步深化 ;党的十三大在总
结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计划
与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论断,还特别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
第 3 页
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 内在统一的体制,使市场机制在
社会主义经济 中的功能大大增强。进入 年代,随着改革 的深
化 ,我们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成熟和深化,看到
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的重要性 。这
为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 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
义原则,科学地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此
期间曾对计划与市场 的关系作 了一系列极为深刻而精辟 的论
述 。 年 月 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 《不列颠百科
全书》副总编吉布尼等美 国学者时说 :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
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的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