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习中思维定势和解决方法.doc

初中化学学习中思维定势和解决方法.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化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及解决方法 常州市花园中学 李小静 常州市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期末测试卷中有这样一个选择题: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比氯气、臭氧、高锰酸钾更强的多功能水处理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净水过程。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A.+2;B.+3; C.+6;D.+7。 本题是一个很常见的习题,旨在考查学生化合价的记忆与计算,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基本的题目。但学生的反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选A或B。究其原因,是因为课本上标出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有两种:+2 或+3 ,所以学生不费吹灰之力随意猜就选出了答案。显然学生在这是犯了思维定势的错误。 所谓 HYPERLINK /view/17753.htm \t _blank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因为局限于既有的 HYPERLINK /view/1527.htm \t _blank 信息或认识的现象,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 HYPERLINK /view/58106.htm \t _blank 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在习惯上,我们也把思维定势称作思维上的“惯性”。在化学学习中,思维定势对学生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学生因固定方法的限制,而妨碍对新课题的具体分析,进而产生错误结论。 那么如何防止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呢?我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顾及知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在新授课中做出明确的交待 初中化学教材是遵循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来 编排的。由于是起始学科,所以有些知识是单一或不全面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防 止因过早地下结论或简单地归纳出片面的经验,而干扰了今后的学习。如:学习到第二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归纳出: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第四章燃烧的条件中学生归纳出:燃烧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在课本第四章的本章作业中却出现了这样一道题:二氧化碳是常用的灭火剂,但金属镁着火却不能用二氧化碳扑救,因为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单质。试写出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很多学生对这一题产生两个疑问:1、二氧化碳不助燃,镁怎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物除了镁与二氧化碳外,是不是还有氧气?所以学生摇摆不定,迟迟不敢写方程式。针对这种现象,对于一些初中化学教材上已出现但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还会继续深化的知识,我在授课时一般会有所交代。如:学习到元素的化合价时,我会强调:课本上标出的是初中化学中常见元素常见的化合价,还有一些元素的化合价到高中去会继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可概括为不可燃,在“一般”情况下不助燃;物质燃烧“一般”要同时满足3个条件。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既能防止学生产生错觉,又为今后学知识“埋下伏笔”,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还可适时地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去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二、 灵活变通,促进学生发散式思维的发展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破思维定势   对于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敢问、善问、爱问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应用广泛的酸碱盐》这一章中,有这样一个学习内容:NaOH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生成Na2CO3,那怎样设计实验来检验NaOH是否变质呢?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快想到碳酸盐遇到稀酸会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可以滴加稀盐酸,若冒气泡,就说明二氧化碳已变质了。那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此时学生不得而知。我趁机提出:检验NaOH是否变质,其实就是检验Na2CO3的存在,我们可以找出一种试剂与Na2CO3反应有明显的现象,但它不与NaOH反应或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Na2CO3与稀酸反应可以产生气体,那它还能否与其它物质反应有明显的现象呢?此时学生豁然开朗,想到Ca(OH)2、Ba(OH)2、BaCl2 都能与Na2CO3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而它们都不与NaOH反应,此时问题就解决了。随后学生还把方法进行归类:检验NaOH是否变质,可以加三类物质来检验:酸—稀盐酸,现象—冒气泡;碱—Ca(OH)2或Ba(OH)2,现象—产生白色沉淀;盐—BaCl2,现象—产生白色沉淀。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还进一步锻炼了他们的概括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舍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