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
一.成语:
舍生取义:为道义及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
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二.思路:
1.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通过比喻论证方式得出舍生取义中心论点,并以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中心论点。
第一层(鱼……舍生而取义者):比喻论证得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生……有不为也):正反对比论证具体分析,阐述中心。
第三层(是故……勿丧耳):进一步说明每个人都有舍生取义的向善心理。.
2.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通过举例论证以及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中心论点。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死时,能考验人的品格。(正面论证舍生取义)
第二层:第四自然段:以有的人不辨礼仪而接受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反面论证舍生取义)
三.写作手法
1.比喻论证:以具体的鱼熊掌比喻抽象的生与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比喻舍生取义。
2.正反对比论:与鱼和熊掌,生与义,重义轻生的人,见利忘义的人,乡为与今为,相互比较,使道理说得更加清楚,加强说服力。
3.正面论述:(生亦……有所不辟、第二自然段)
反面论述:(如使……有不为也,第三自然段)
4.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增强感情色彩。
四.写作目的:针对世人大都为物欲所蒙蔽,而不能舍生取义的情形,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号召人们保有舍生取义的向善之心。
(一)2011北京
一箪食,一豆羹,此之谓失其本心。篇? 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 ? 《过零丁洋》 ? 赤峰市甲:一箪食,一豆羹,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09四川省泸州市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7.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9.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答:
(六) 09甘肃省庆阳市
17.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B.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