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都市及國土規劃
第13章
都會發展模式
開南大學
黃文吉教授
1
第一節都會發展模式(Pattern )
一、林奇(Kevin Lynch )之五種(較靜態)理論模式
散佈式(The dispersed sheet )模式大要
1 以最低之密度迅速發展周圍地區,保留許多無遮空曠地;
2 舊發展區以遠較以往標準要低之密度實施重建;
3 全市性之活動分佈全區域、市郊到處可見到工廠、辦公事務
所、博物館、大學院校、醫院。
4 由於密度低,活動分散,需要依賴私人車輛作為交通工具,
並須藉電話、電視、郵件、電報以資連繫。
5 戶外遊憩設施很普遍,綿延綠地,週末勿須另尋鄉野,夏日
亦勿須另覓避暑別墅。
6 流動系統均勻分散,四通八達,無顯著集結之地點,無主要
終點站。
此模式之優點:
• 1 具有彈性;
• 2 舒適居住環境;
• 3 疏解交通之擁擠;
• 4 最後可使人口趨於穩定;
• 5 可維護自然資源或生態環境;
• 6 服務設施選擇機會多。
此模式之缺點:
• 1 交通成本可能較高,交通距離較遠。
• 2 為實現此模式,開始可能要大量遷移居民,且須放棄原
有一些設施不用;
• 3 都會社區之政治意識低,視覺上之環境意像亦較模糊;
• 4 居住類型之選擇機會較少。
小集居成群式(The galaxy of settlement )
模式大要--此模式雖亦鼓勵分散發展,但與上舉模式略有不同,茲略舉其
特點如下:
• 1 形成許多小型聚居單位之發展模式,每一聚集單位,均
有其密度尖峰地點,而聚集與聚集間則屬低密度或零建築
密度區(Zero structural density )。
• 2 聚集與聚集間隔可能達幾英哩,視運輸系統而定。
• 3 全市性之各種活動可集中於各聚居中密度最高之地區。
• 4 各聚居中心可能各發展多種功能活動,或各發展成各種
不同特別活動中心,例如某一中心發展成文化中心,而另
一中心發展成金融中心。
• 5 運輸流動系統同樣分散,惟於各聚集中心形成地方性交
通輻合點。有可能構成一三角形路線網,具有一系列路線
焦點,對全區域之交通亦四通八達。
• 6 由於密度低,活動中心較小且分散,因此須賴私人車輛
為主要交通工具往各中心間之運輸,可以使用汽車或飛行
器等一些輔助性大眾運輸工具。
模式之優點:
• 1 本模式保持許多散佈式之優點,如舒適、獨立及穩定。
• 2 居民對地方之視覺意像較清晰,對於都會的意像較散佈式
略有改進。
• 3 比散佈式具有較廣之選擇機會。
• 4 至無遮空曠地之可及性較高。
模式相對之缺點 :
• 1 對於都會之意像仍然不夠清晰。
• 2 發展較乏彈性。(如為保留聚集與聚集間之空間,又如果
全市性之活動限制於某區位的話,則地方聚居範圍即較為
固定。)
• 3 除非居民能在其集居處工作或購買到所需之貨物,否則交
通時間距離一定相當長。
• 4 如果為了節省交通時間,而發展相當自足獨立小聚落集居,
(此種情況事實上不太可能成真),則又會失去了許多都
會性的優點:如更多的就業選擇機會、社交機會、服務設
施選擇機會等等。如果運輸系統良好,即難發展所謂之獨
立性小聚集。
核心都市式(The core city )
模式大要--
1 密度之中位數訂為
• 建物總樓地板面積與市地總面積相等,亦即全都市總樓地板
面積比率為1 。
2 都會為一連續體,市中心為密度最高、活動最集約之地方。
3 由於密度高,故半徑10英哩之土地範圍,即可容納二千萬人
口。
4 高層建物中,各層可作各種不同使用活動。工廠、住家、商
店可以同在一幢樓房之各不同層次。
5 流動系統需要高度專門化,各類交通各有其線道。
6 幾乎全須依賴公共運輸 ,或依賴如輸送帶等可運行的人行道。
7 各種特別專門性活動地區及都市邊緣空曠郊區之可及性均很
高。
8 每家可能有渡週末的第二個家屋,分散郊野各處,每週定期
住用。
模式之優點:
• 1 可及性高,時間距離短 。
• 2 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