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下一上”采煤的意义 我国煤炭资源蕴藏丰富、分布广泛、加之人口众多、煤矿生产均不同程度涉及建(构)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承压水体上(简称“三下一上”) 采煤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仅统配煤矿生产矿井的“三下一上”压煤量就高达数百亿吨,特别是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矿井的“三下一上”压煤量占到可采储量的50%左右,有的新建矿井的压煤量高达矿井可采储量的80%。 一些开发较早的矿井随着可采资源的枯竭,其生产均涉及“三下一上”采煤问题。 “三下一上”采煤技术 开采沉陷和覆岩破坏理论、计算分析、特殊开采技术、地面建(构)筑物保护煤柱和水体保护煤柱设计等。 地表移动规律及建筑物下采煤技术 1.地表移动及其特征 煤层开采后,覆岩产生移动、变形与破坏。随着采空面积的增大,岩层移动的范围也会相应增大,当采空区面积达到一定范国后,岩层移动范围发展到地表,使地表产生移动与变形,这一过程与现象称为地表移动。 地表移动稳定后,在采空区上方形成的沉陷区域称为地表下沉盆地。 一般以10mm的下沉等值线作为下沉盆地边界。 1.1.地表移动盆地特征 一般呈椭圆形; 急斜煤层开采时,一般呈兜形或瓢形; 浅埋深开采时,地表可能会出现台价下沉盆地; 硬岩层浅部开采时,地表下沉盆地有时为切冒形; 图1-3所示为典型的倾斜煤层,矩形工作 面开采后的下沉盆地: 呈椭圆形,在煤层走向方向上与开采中心对称。 1.2.移动盆地形成过程 依据开采深度、岩性和开采区域面积,地表移动盆地的形成过程经历非充分采动,充分采动,最后达到超充分采动。 1.3.地表点移动特征 在地表下沉盆地内,每点的移动方向均指向采空区中心,且可分解为垂直移动(下沉)和水平移动两个分量。各点的移动过程与移动量的大小与开采的相对位置有关 。 2.1.1.地表移动的角值表述 地表下沉盆地范围最大下沉位置等均可用实际观测取得的下列角值进行确定。 (1) 边界角 在充分采动的条件下,下沉盆地主断面上实测下沉为10mm的点(边界点)和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 当有松散层时,应先以松散层移动角 将边界点投影到基岩面,也可综合确定为综合边界角。 分为走向边界角 ,下山边界角 ,上山边界角 及急斜煤层底板边界角。 (2) 移动角 在充分采动条件下,下沉盆主断面上实测达到 Ⅰ级变形(倾斜i=3.0mm/m、水平变形ε=2.0mm/m、曲率k=0.2×10-3 m-1 ) 。 最外边的点和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当有松散层时,应先以松散层移动角φ 将最外边点投影到基岩面,也可综合确定为综合移动角。 移动角分为走向移动角 ,下山移动角 β,上山移动角 γ及急斜煤层的底板移动角 λ 。 (3) 裂缝角 在充分采动条件下,下沉盆地主断面上实测裂缝最外面的点和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 裂缝角分为走向裂缝角 ,下山裂缝角 ,上山裂缝角 及急煤层的底板裂缝角 。 2.1.2 地表移动的数值表述 地表沉降除用角值表示其相对区域外,还可用数值来表述地表各点的移动量值,包括下沉、水平移动、倾斜、水平变形、曲率、扭曲、剪切、下沉速度、开采影响时间、超前影响距和移动起始距等。 (1)下沉(W),指地表移动的垂直分量。 (2)水平移动(U),指地表移动的水平分量。 (3)倾斜(i),指地表单位长度内下沉的变化量,具有方向性。 (4)水平变形(ε),指地表单位长度内水平移动的变化量,拉伸为正,压缩为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