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铜雀春深锁二乔.PPT
赤壁 杜牧 赤壁地理位置 赤壁地理位置 三国形势 《赤壁》杜 牧 折戟 沉沙 铁未销, 自将 磨洗 认前朝。 东风 不与 周郎便, 铜雀 春深 锁二乔。 1 、2句: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3、4句: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认为赤壁之功,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于立言处。 翻译 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 练习 这首诗中发挥想像,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练习 这首诗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练习 这首诗中借物抒情,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练习 这首诗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练习 这首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练习 这首诗中既是名句又是想象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练习 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一首七绝,是诗人借遗物而感兴,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沉埋在泥沙中的断戟还没有烂掉,经过一番磨洗确认它出自于前朝。遥想当年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战机,恐怕春色幽深的铜雀台上早就锁上了东吴“二乔”了吧。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阅读理解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阅读理解 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小结: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而杜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 ——折戟沉沙铁未销 阅读理解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 * * * * * * * * * 公主岭市第六中学 王立平 赤壁名胜风景区,位于赤壁市西北38公里处。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曹操平定了北方,亲率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直逼东吴。面对强大的敌人,吴主孙权采纳手下谋士的建议,联合刘备共同抗曹。当时,曹军驻扎在赤壁江北,孙刘联军驻扎在南岸。吴国孙权的都督周瑜用部将黄盖的火攻之计,烧得曹军连环船溃不成军。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弱小的兵力大破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中国军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此诗的开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一只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只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伟。“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是议论。“认前朝”,本来可以写对这场战争的回顾,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缅怀,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历史评价,而是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他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观察、思考着历史,顿使诗歌平添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气概。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 用一“锁”字,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试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横扫天下胜利之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