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代政治中德治问题.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德治问题 【 作 者 】熊桂兰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政权更迭频繁,而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在执政期间都想能长治久安,永据天下。以“德”治天下是历代王朝及圣贤推崇的一种理想化治国手段。但要真正把“德治”付之于实践并取得成效,就要求君王们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即:自身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仁政爱民、虚心纳谏。 【关 键 词】古代政治/君主/德治/修身/仁政 【 正 文 】 中国古代阶级社会经历几千年。其间,王朝更迭频繁。历朝历代不少统治者为使政权长治久安,都不同程度地重视各种政治问题的解决,其中君主能否实现“德治”天下,以使社会秩序健康发展,是所有亟待解决的政治问题中的首要问题。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里,作为当政者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历史的变迁反复证明,君主个人的作为关系着国家的兴衰甚至民族的命运。在中国传说中的圣人时代,圣贤们初步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从实践中总结出了以德治天下才是最有效治国途径的基本经验,即“自古圣人治国推崇德治”。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等,都是把自己个人深厚的德行融合于治理天下中,从而成为天下太平兴盛的圣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政治的演变,君主们及一些思想家在考虑如何治国时,愈加强调君主要以德治为主。荀子曾说“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宋叶适也论道“人君必以其道服天下,而不以名位临天下”。“得道”或“其道”都是要求君主治国不能凭借权威逼压天下民众,而要藉自身高尚的品德以合理的方式来治理国家,也就是说“德治”才是最佳的治国手段。 从历史看,君主要把“德治”真正付之于实践并取得成效,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君主自身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先秦时代的儒家在理论如何治国时,特别强调当政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治政的根本。君主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品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政策,也左右着国家政令推行的成功性,“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唐太宗也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可见,君主要获得人民的拥戴,让民众接受他颁布的政令,自己首先要有民众认可的德行。 君主到底应当具备什么样的道德修养才行呢?孔子认为,一国之君至少必须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最基本的品德。北周苏绰认为“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主也。”“故为人君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义,躬行忠信,躬行礼让,躬行廉平,躬行节俭,然后继之以无倦,而加以明察。”他将孔子所议的君主四种基本品德,进一步明确定义为仁义、孝悌、忠信、礼让、廉平、节俭、无倦、明察八项具体的道德指标。唐代魏征曾向唐太宗上“十思疏”,提醒唐太宗治国时应注意十个方面的问题,其实也是对君主个人基本品德的强调。 从中国古代社会状况看,人们的道德观念是法律之外的维系社会制度的一大准绳,人们崇尚道德高尚的人,斥责不道德的行为和诋毁不道德的人,正如唐太宗教诫子孙道“桀纣虽是天子,今若相唤桀纣,人必大怒。颜回、闵子骞、郭林宗、黄叔度,虽是布衣,今若相唤称赞道类此四贤,必当大喜。故知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论荣贵”。可见,德行在人们心中占的份量是何等的重要,因此,人们对君主德行的要求和期望往往更高。君主要想具备良好的道德形象,就必须做到:(1)勤于学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弗畔矣。”学习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开阔思维,增强自我约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完全的人格精神。君主担当着统揽全国的重任,他的文化素质(才智)决定着他的思想素质。注重自身修养的君主一般都是以学习来提高自己,以保持决策的正确性。(2)善于自省,勇负责任。君主同常人一样,都有其智识的局限性。尽管贤明的君主治国时注意“德”的考虑,但在施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这就要求君主能时常反过头来检讨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问题或自己的过错能有自知之明并承担起责任。“有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问勇,必曰义乎。”有勇气战胜自我,敢负责任者不失为英雄。汉武帝可称之为这方面的典型,他“晚而改过”,以一篇“罢轮台屯田罪已诏”成为历史上少数几个善于反省、知错能改的帝王之一。历史上不少王朝灭亡的根源本在于统治者自身无德施暴所致,但这些统治者往往把责任推到百姓身上,指责百姓行为不轨。“乱之本,鲜不成于上,然后民受转移于下,莫之或觉也,乃曰:‘民之所为不善,’用是而雠民。(雠:仇恨)这是极大的错误。(3)不好虚名,大公无私。喜好虚名、追求浮夸是古代君主们最大的弱点。“人主之大患,莫大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君主爱听好话,臣子们则容易投其所好尽量谄媚吹嘘,它带来的往往是朝廷政风的污浊,最终会导致君主看不见国家中的丑恶行径,听不到来自民众的呼声,更觉察不到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