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中医体质学说谈慢性肾脏病的发生与预防
体质医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体质类型、差异规律及其与健康、疾病关系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它既是研究人类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属于临床医学中一门研究人类体质与健康关系的新的分支学科。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取决于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体质作为个体固有的特性,它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成为制约和影响疾病性质、疾病发展转归的一个基本因素。体质因素决定着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与疾病的倾向性。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常导致其对某些致病因子有易感性,或对某些疾病有易罹性、倾向性。中医学也将此现象称之为“同气相求”。简言之,就是某种特殊体质容易感受相应的邪气,易患某类特定的疾病。
1 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情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慢性肾脏病(CKD)在全球范围的发病率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之后又一个威胁健康的重要疾病。我国慢性肾脏病形势严峻,从多个区域性据初步调查结果来看,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约为10%, 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18. 7%,但知晓率还不足10%。与其他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相比,慢性肾脏病表现的更为隐匿,而且预后差、花费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因此,在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中进行早期筛查和干预、合理治疗能大大降低慢性肾脏病的发生率,延缓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引起肾脏乃至其他各学科领域的重视。国际肾病学会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表明,全球由慢性肾脏病所引起的终末期肾衰患者数量正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目前有超过150万人依赖肾脏替代治疗(指透析和肾移植)而生存。因此,积极探讨和研究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及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中医体质学说的起源及内容
中医体质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后世。在《内经》中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医体质理论,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但《内经》无“体质”这一概念,常用“形”、“质”、“态”等词表示体质之义。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从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作了进一步阐述。明清温病学家对体质与温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治疗、用药也进行了探索。历代医家也多少不等地发展了体质理论。构成体质的要素主要涉及体表形态、脏腑、精气
血液及其生理功能等。
如《灵枢·本脏》中云:“五脏者固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颇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不同,造成了个体体质差异。此篇又曰:“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等。说明脏腑形态功能影响体质。《灵枢·通天》:“凡五人者,其态不同,筋骨气血各不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等。《灵枢·论痛》中记载:“筋
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素问·逆调论篇》记载:“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篇》云:“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上文所提的“素”与“质”,就是现今的体质。后世历代医家对体质的认识不断阐发和完善,可谓见仁见智,各有所长。匡调元认为“人类体质是人群和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代谢、功能与结构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它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2]。王琦则定义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反映在生命过程中的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疾病的抵御能力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方面[3]。目前对中医体质比较统一的解释是: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
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体质的固有特性或特征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人的体质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中。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关系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并与性
别、年龄、地理等因素有关。《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时空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命活动———环境气候差异、日夜季节交替等因素的不同,随之而形成的独特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社会民俗等影响或制约着不同群体或个体的体质状况。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质特征。它决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