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胡桂生教授说血液病:中医对气与血的关系是怎样认识的?
中医认为,气的含义一是指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的功能。气是血是构成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气为阳,血为阴,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早在《内经》就已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之与气耳。”“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用于性命者也。”明代《景岳全书》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气和血皆为水谷精微所化,气属阳,血属阴,两者不可分离。气与血的关系是气为动力,血为基础,两者不可分离。气与血的关系是气为动力,血为基础,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所以中医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的说法。可是,人体中决不存在无气之血,也不存在无血之气。
在气与血的关系中,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气以推动温煦为主,血以营养滋润为主,所以血到之处气一定到,气到之处血未必随。气和血无论在生理、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滋生、互相影响的。
(1)气能生血
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进精化为血,则以气为动力。气盛,则化血功能自强而血充;气虚,则化血功能自弱而血亏。所以,气虚常可进一步导致血虚,可见面色无华、心悸气促、头晕、乏力等气血两虚的病证。在临床用药时,依据“气能生血”,常在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故《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温病条辨》说:“善补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景岳全书》则说:“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意思是说,在大失血情况下,更急需补气,以恢复机体之功能,气生成后,血液才能滋生。
(2)气能行血
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液的运行主要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更直接地说:“运血者即是气”。如果气的功能障碍,气滞或气虚,常可引起血行不畅,甚至导致血瘀。所以临床上在治疗血瘀证时,常在活血化瘀的药中加入行气导滞之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因气虚而导致血瘀者,治疗时必须以补气为主,再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
(3)气能摄血
中医认为,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而不至于溢出脉外,是由于脾气的统摄作用。所谓摄血,是指气(具体指脾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如果脾气虚弱,失去对血液的统摄作用,往往导致各种出血证(如衄血、便血、紫斑),中医称为“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治疗须用补脾益气的方法。恢复其统摄血液的功能,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4)血为气母
中医所说的“血为气母”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气存在于血液之中而行血,即血以载气;一是指气的化生以血为物质基础。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气存在于血液之中。如《内经》所说:“营行脉中”,此“营”是指营气,营气是存在于血中的气。卫气虽运行于脉外,但亦需要津液来运载。《内经》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血证论》亦说:“宗气者即是血”。意思是说气不能离开血而存在,若不附于血中,则飘浮而无根。气存血中,血以载气的同时,血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使其持续得到补充,所以气不能离开血和津液而存在。
总之,气与血的关系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