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学自主学习方法探究分析.doc
中国古代文学自主学习方法探究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自主学习方法探究,每次安排任务时再给出若干选题参考。从学生学习成绩和反馈意见来看,效果显著。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难度较大,又受到课时压缩、评估考核等限制,难以充分发挥陶冶情操、培育人格的作用。为需求突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学生专题讲解,贯彻自主学习理念。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本文将结合学生专题讲解具体操作过程,针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面临的挑战,分析学生专题讲解的效果。
一、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面临挑战
2006年以来,我尝试在我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进行局部变革,具体措施有:每学期为学生开列课程阅读书目;增加论文写作次数,不少于三次;进行课堂专题讨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专题讲解,所有同学每学期必须参与一次,分数纳入平时成绩体系。每次两学时的教学单元中,抽出20分钟安排学生做专题讲解,专题从该教学单元内选取,锻炼了学生,又不影响教学进度,可谓带着脚镣跳舞。
二、学生专题讲解的课堂实践
在整个活动开展之前,我在总体上有所指导,主要是如何查阅资料,文章格式要求,以及文章结构例解,提供给学生学习经验,授人以渔。正符合自主学习要求的客观条件,供给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学习材料、活动场所、学习方式。每次课上布置下次课相关专题若干,指定两名学生分别挑选一个选题,也可在相关章节范围内自行选题,写出格式完整的学术论文。下次课上每人用十分钟时间讲述论文,我再进行点评或展开探讨。
(一)写作方法指导
1、资料查阅
拉尔夫?泰勒提到有效学习的10个条件,学习者在尝试他所学习的新行为时,应该得到某种指导,学习者应该有足够的和适当的从事这项工作的材料 [1]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是满足个别化学习的前提条件。
(1)资料主要
首先是阅读教材等通论性著作,大体明确该专题的背景及脉络,并按图索骥查找提到的相关文献。每学期,我为学生提供中国古代文学相关断代阅读书目,还有几套丛书。张燕瑾、吕薇芬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系列,北京出版社2001年出版,共10卷12分册,文献索引较为详备。傅璇琮、蒋寅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共七卷,每卷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文学的基本内容;中编为文学与社会文化;下编为文学的基本文献。着眼于一代有一代之胜,力求打通文学与文献、文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界限,涉及文学与社会政治、宗教、经学、史学、语言文字、学术、门阀、都市、民族、地域文化、科举制度、女性创作的诸多方面,能有效开启学生思路。黄霖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2006年1月,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分《总论卷》、《诗学卷》、《词学卷》、《散文卷》、《小说卷》、《戏曲卷》、《文论卷》七卷,梳理了20世纪中国古代各体文学学术研究的历史轨迹、范式转变和研究实绩,总结了古代文学研究的 基本理路、基本方法,以文体为脉络,揭示一定规律性。此外还有研究性教材,如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列乐府与无言、唐音宋调、小说与戏曲等专题,多遴选名家文章,并设延伸阅读,研究思考等模块。断代文学史如中国社科院编写断代系列,郭英德《明清文学史讲演录》等。还有某一文体研究著作:严迪昌《清诗史》,朱则杰《清诗史》。或者具体作家作品研究专著。
两汉纪行赋纪实性风格,本文拟从两汉赋作所表现出的纪实性方面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纪行赋是指与韵文体的游记类辞赋相似,一般比大赋篇幅短,但内容很丰富,叙述行程、反映现实、抒发情感的作品。其最初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楚辞九章》中的《涉江》、《哀郢》篇,赋中有许多记述屈原流放经历及旅途见闻感受的内容,并将写景、抒情结合在一起,是纪行赋的滥觞,但是其中纪行的成分较少,还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纪行赋。正式确立纪行赋程式的是西汉末年刘歆所作的《遂初赋》,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较成熟的纪行赋。此后,在此基础上纪行赋作品大量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其中以潘岳的《西征赋》为最高成就的代表。对于两汉纪行赋的各种研究,前贤们已做了详尽且深入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本文试图就两汉纪行赋在纪实性方面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据笔者粗略统计,两汉纪行赋共二十七篇,从其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来看,我们可以把两汉纪行赋分为咏史类纪行赋、述志类纪行赋及军旅类纪行赋。其中咏史纪行赋三篇,分别是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蔡邕《述行赋》;述志类纪行赋五篇,分别是刘歆《遂初赋》、冯衍《显志赋》、葛龚《遂初赋》、刘祯《遂志赋》、崔琰《述初赋》。所有赋作中表现出的纪实性,不仅仅体现在对历史的记载上,还表现在通过作品抒发的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的情感中,每篇作品都真实记述了们通过借助于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