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山的那边,教案.doc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一: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反复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1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整体把握感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3.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想象、联想能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德育目标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朗读的训练中品味语言,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明确诗歌的主旨,对“山”和“海”意义的理解及哲理体悟 三、课时与教法 二课时。 1、讲授法,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品味语言。 2、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4、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 1、背景音乐《母亲教我的歌》、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U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我们这些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二)、作者和背景简介、资料助读 ppt投影仪展示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中西现代诗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写作课程 背景介绍: 《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原载于《长江文艺》1981年第5期,那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作者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他“小时候”的真实写照。他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他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作者的一生。《在山的那边》后被初中语文课本入选。 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三)、诵读感知 1.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诗歌的生字词并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ppt展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 诱惑( ) 一瞬间( ) 隐秘( ) 喧腾( ) 痴想( )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 3.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4.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 1)如对诗歌中“山”与“海”两个鲜明意象的感知; 2)对追寻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坚韧、乐观的体会; 3)对诗歌中“山”与“海”寄寓深层含义,是理想与挫折的象征等。 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