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鞭毛虫病.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螺、贝类疾病的防治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掌握常见螺、贝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 掌握常见螺、贝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技能目标 掌握各种螺、贝类疾病的症状及疾病的鉴别 教学要点 各种螺、贝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防治方法等 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螺、贝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防治方法的熟练掌握及应用 课程导入 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病原体及水鸟、蟹等敌害生物均能使螺、贝类患病,并造成一定和危害。特别是近年来海、淡水螺贝类的人工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为螺贝类疾病的病原生物繁衍创造了条件,使螺贝类疾病大面积流行,给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也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出了新的课题。本章简要介绍螺贝类的常见病及其病原体和常见敌害生物,但很多疾病和敌害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此列出,仅供参考。 第一节 螺、贝类病毒病 一、三角帆蚌瘟病 二、牡蛎病毒病 (一)牡蛎的面盘病毒病 (二)牡蛎疱疹病毒病 一、三角帆蚌瘟病 【病原体】 嵌砂样病毒(Arenavirus)。 【症状及病理变化】 患病蚌进水孔和排水孔的纤毛收缩,排粪减少或停止,喷水无力,滤食及对水的净化能力显著减弱,贝壳不能紧闭,斧足紧缩,爬行运动消失,最后张壳死亡。解剖观察,体液清亮,消化腺肿胀,肠道轻度水肿,晶杆体严重萎缩或消失。 流行情况 该病是我国迄今为止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性蚌病,且具有专一性,只感染三角帆蚌。主要危害一足龄以上的三角帆蚌,当年繁殖的稚、幼蚌不发病。流行于夏秋两季,死亡率可达80%以上,存活下来的蚌在下一个发病季节仍会死亡,连续2~3年,死亡率接近100%。该病为接触感染,一般接触后一周开始发病死亡;插片后半月左右会发生暴发性死亡。病程长短与水温呈负相关。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重在预防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母蚌和幼蚌。 2、每只蚌注射蚌瘟灭活苗0.2~0.3ml,用于预防。 3、插片须无菌操作。 4、发病期间,定期泼洒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 5、全池泼洒聚维铜碘、二溴海因有一定的疗效。 二、牡蛎病毒病 (一)牡蛎的面盘病毒病 【病原体】 牡蛎面盘病毒(Oyster velar virus disease 简称OVVD)。病毒粒子为20面体DNA病毒。 【症状及病理变化】 患病幼虫活性减退,沉于养殖容器底部不活动,内脏团缩入壳内。面盘活动不正常,面盘上皮组织细胞失去鞭毛,并有些细胞分离开来,在面盘、口部和食道上皮细胞中有浓密的圆球形细胞质包涵体,受感染的细胞扩大、分离。分开的细胞中可含有完整的病毒颗粒。 【流行情况】 育苗场中,一般3~8月发病,有季节性,受害的幼体壳高大于150μm此病传播可能来自潜伏感染的亲牡蛎,成纵向感染,育苗损失可达50%。 【预防方法】 鉴定病原后,将患病牡蛎和亲牡蛎销毁,对养殖设施彻底消毒。鉴定并保存无病的亲牡蛎种群。 (二)牡蛎疱疹病毒病 【病原体】 疱疹病毒(Herpes-type virus)。病毒粒子六角形,直径70~90nm,具单层外膜。有的病毒粒子具浓密的类核(nucleoid)。 【症状及病理变化】 受感染的牡蛎消化腺呈苍灰色,散发性死亡。 【流行情况】 此病常发生于发电站排出的热水中养殖的牡蛎,发病水温为28~30℃。水温下降后,此病随之消失,发病与水温密切相关。 【防治方法】 发现该病后,将牡蛎转移至温度低的天然海水中,可阻止继续感染和死亡。 第二节 螺、贝类细菌病 一、三角帆蚌气单胞菌病 二、幼牡蛎的弧菌病 一、三角帆蚌气单胞菌病 【病原体】 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A.hydrophila subsp hydrophila)。 【症状及病理变化】 刚发病时,蚌体内大量黏液排出体外,出水孔喷水无力,排粪减少,两壳微开,呼吸缓慢,斧足有时糜烂,腹缘停止生长。重症时,蚌体消瘦,闭壳肌失去功能,两壳开张,胃中无食,晶杆体缩小或消失,斧足突出外露,用手触及病蚌腹缘,仅有轻微的闭壳反应,且随即松驰,不久死亡。外套膜边缘生壳变形肿大,以至褶纹消失。 流行情况 带菌的蚌及被细菌污染的水体、工具等均属污染源,危害对象主要为2~4龄的三角帆蚌。 流行于4~10月,5~7月为发病高峰。 流行面广,遍及华东各省市。 具有发病快,病程长,发病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死亡可达65%~90%,最高可达100%,危害极为严重。当水体环境恶化,放养密度过大,尤其是育珠蚌经插片植珠手术创伤后,极易暴发流行。 防治方法 1、严禁从疫区购蚌或引种。 2、清除池底淤泥。用生石灰3000Kg/hm2泼洒消毒。 3、合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