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学者给年轻学子的67封信-文史科.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遠哲、蕭新煌- 《傑出學者給年輕學子的67封信》 作者介紹 簡介   李遠哲(1936年),世界知名化學家,臺灣新竹市人。1986年,因首先以分子角度來研究化學反應的動力學而與達德利·赫施巴赫及約翰·波拉尼共獲諾貝爾化學獎,是首位獲得該獎的華人,也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臺灣人。 求學歷程   中學一場肺病讓他在病床上休養了一個月,這段期間閱讀了居里夫人的傳記,讓他有成為一位化學家的想法。高中畢業之後,李遠哲先是進入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系就讀,後來於大二時轉入化學系。李遠哲的學術研究生涯始於大學時代,由鄭華生教授指導,研究用紙電泳分離鍶與鋇。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作者介紹 簡介   蕭新煌(1948年),臺灣社會學者,臺北市客家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現任該所所長。研究領域及興趣:發展社會學、環境社會學、東亞與東南亞中產階級、社會運動、民間公民社會與亞洲新興民主、非營利組織與第三部門研究、台灣與東南亞客家研究。。 學術歷經   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2011.09-)、台灣東南亞學會理事長(2005-2009)、行政院政務顧問(2007-2008)、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 (2004.11-2008.4)……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書籍簡介 書名 《傑出學者給年輕學子的67封信》 目錄 自然科學領域 工程技術領域 生物科學領域 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 書籍大綱   由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及多位中研院院士發起的「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於1994年成立,成立宗旨在於延攬海外大師級人才回國,並鼓勵已在台灣全心奉獻表現傑出的人才。   「傑出人才講座」是基金會設立的四種補助之一,申請對象為國內外著名大學的正教授(國外學者至少要有5年以上的明確回國服務計畫)。迄今為止,已有近百位「傑出人才講座」得獎人,研究領域涵蓋理工、醫農、資訊、經濟與文史。 書籍大綱   本書集結了67位「傑出人才講座」得獎人寫給年輕學子的箴言,有對學者生涯的回顧,也有對學術領域自身的反思,對年輕學子極有參考價值。   是67位傑出人才獎座把他們寶貴的經驗和心得寫出來、鼓勵下一代的傑出人才立志潛心研究。 近年來科技間的合作是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希望青年朋友們不紙翻閱自己熟悉的領域,更要綜觀全書。            ─錢煦,中央研究院院士 內容簡介-陸天堯 〈下一代比我們這一代更好〉   「是人生旅途另一階段的開始,何必惆悵,把握現在,期望於將來。」這是我在一九六七年台大畢業紀念冊上的留言,三十五年來,一職作為我人生的座右銘。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忝為一九九五年的傑出人才講座,並沒有什麼彪炳的事蹟,只是能道出一些個人平凡的經歷。 內容簡介-陸天堯 〈下一代比我們這一代更好〉   一九七六年是我人生重要的轉捩點,我放棄了留在美國工業界工作的機會,選擇了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的教職。一九八八年是我人生另一個轉捩點,我由香港回到了台灣,任教於台灣大學化學系。雖然在薪資上損失了一大半,可是當時在研究上的資助上,台灣比香港好多人。畢竟,在任何一個地方,有所失,也有所得。 內容簡介-李建平 〈科學家要誠實、熱愛知識〉   我自幼喜愛大自然,而且對自然界的許多事物感到好奇。我的父母雖然沒有讀過很多書,但總是想辦法滿足我的好奇心。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一件事是晚上跟著爸爸去散步,看著滿天星斗,我會問許多問題。比如說地球是圓的,為什麼不會從地球上掉出去?又如既然地球自轉,那麼坐一個氣球升到天上,是不是等地球轉過來我們就自動到了美國?我想就是因為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好奇心,讓我走向理工這條路。 內容簡介-李建平 〈科學家要誠實、熱愛知識〉   我大學念的是台大物理系,那時物理是最熱門的科系。大學畢業服完役後,我進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我做的研究是關於半導體雷射及積體光學,我的指導教授給了我充分的自由,除了大方向外,從來不管我做些什麼,正是這種自由的學風培養了我獨立研究的能力。學校強調榮譽制度,考試大多數是把考卷帶回家寫,從圖書館借書也不用辦手續,學校充分信任學生,也無形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內容簡介-李建平 〈科學家要誠實、熱愛知識〉   死板的教育常常把一個人的思想僵化了。年輕學生所知道的,常是如何解題而不是對知識真正瞭解。他們讀書常是被動的,是為了父母,為了得到好成績,而不是因為喜歡這個知識而讀書。社會的快速轉變使得學生非常功利,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將來能謀得一個好工作,而不是為追求真理和自然界的美。我在課堂上經常灌輸學生這些觀念,我希望他們能欣賞知識的真和美,並快樂的學習,而不是很勢利、被動的去學習。 內容簡介-周英雄 〈不要感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常聽到有人把自己比喻為浮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