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综合治疗体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3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综合治疗体会

23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综合治疗体会(永康市西城街道卫生院 浙江 永康 321300) 【中图分类号】R182.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10-0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贝尔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起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社区常见病。一般认为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临床上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特征[1]。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笔者在2010年1月至12月间,采用中、西医及针灸综合治疗23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西城街道位于永康市区西北部,总面积54平方公里,辖 36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共有 4.6万人口。卫生院现有全科医生20人。2010年1~12月门诊人次共计131236例。2010年1月至12月共诊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18~76岁。除1例因拨牙不当致感染引发外,其余病例均无明显诱因而急性起病,表现为患侧额纹减少,皱额闭眼不能,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向健侧歪斜,鼓腮,吹口哨时患侧漏气,其中4例初起诉有耳后有轻度疼痛不适感,8例血常规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本组23例中发病后1周内就诊14例,1至2周内就诊5例,2至4周内就诊3例,病后1.5年就诊1例。 1.2治疗方法。①病后一周内就诊者,以西药治疗及中药行全身及局部外敷。香丹针20 ml +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输液1周;泼尼松片1mg/kg.d分两次口服连用1周(注意肠胃道反应),以后2周内渐减量至5 mg/d;肌注维生素B12针0.5g/d,连续10天,酌加地巴唑片10 mg,每天3次;白细胞及中性料细胞增高者加青霉素针640万+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过敏者用克林霉素针0.9g)连用一周;闭眼不能者选用珍珠明目液等润眼液以保护角膜。中药用“牵正散”为主加减汤剂[2]:白附子6克,全虫、白芷、葛根、荆芥、川芎、当归、川牛夕、天麻、白菊花各10克,钩藤15克、蜈蚣2条;血象增高者可加银花15克、连翘10克,食欲下降者可加焦三仙等(以上剂量为一疗程)。局部外敷中药:白芥子细末用浓茶调节成糊状贴敷(每日或隔日1次),有过敏者忌用。②起病1周后就诊者,除病情仍处于不稳定的进展期加用强的松为主治疗以外,余均以中药内服和外敷及针灸治疗为主,中药内服外敷用法如前。针炙则取主穴:阳白、攒竹、丝竹空、下关、地仓、颊车、风池、合谷、四白、迎香、足三里、翳风、太阳;针法以浅刺,轻刺而不宜强刺激(尤以早期更应如此);面部取穴患侧,四肢则取双侧,每日1次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7次为1疗程[3]。 2 结果 本组病例大多于1-2个疗程后开始恢复,其中16例在10天至2月内痊愈,5例症状明显好转(仍有轻微鼻唇沟变浅,口角略偏斜);2例无效,包括1例为病后1.5年经牵正散及针炙治疗1月余无效而放弃;另1例为拨牙术后损伤伴感染而引发者。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与疗效关系见表1。 3 讨论 3.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根据起病方式和病程演变可分为突然起病(数小时至1-2天内)、急性起病(数日)、亚急性(数周至数月)等。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和病毒感染、各种方式的寒冷和自主神经不稳定等激发因素致神经营养血管收缩引起面神经呈炎性水肿,脱髓鞘改变,严重者有轴突变性。中医认为本病是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太阳经,经入少阳经,殃及阳明经;风为阳邪,其性喜上,致面部三阳经经气阻滞不通,筋脉失养,导致颜面一侧肌肉弛缓不收,受对侧牵拉,而成口喁僻。病因以风邪为主,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入中经络,每为寒、热、瘀相夹为患。若久病则外邪内居筋肉,与痰湿相杂,成瘀滞内阻之证。 表1 发病后就诊时间与疗效关系(n23) 3.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按其典型症状易于诊断。鉴别诊断应注意中枢性面瘫者,表现为病灶对侧下半部面肌瘫者,上半面肌如皱额及闭眼动作不受影响易于区别。临床见周围性面瘫者,应排除是否为外伤、炎症(中耳炎、带状疱疹、岩骨炎、甚至颅后窝肿瘤)等原发性病所致。格林巴利综合症亦可呈周围性面瘫症状,但同时往往呈双侧性面瘫且伴有对称性肢瘫等。 3.3 特发性面瘫往往具自限性,大多数患者于病后1周至2周后开始好转,1-2周内痊愈,仅有少数病例不能完全恢复。病变的病理类型直接影响发病过程及预后,若组织呈脱髓鞘变性,则起病急、恢复快而完全;而轴突变性,则病程相对缓、症状恢复慢而不完全。本组23例患者治疗结果显示就诊时间与治疗效果之间有一定关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