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造性背叛及古诗文教学
创造性背叛及古诗文教学诗词作为艺术文学,是以形象说话,而形象往往具有大于作者创作本义的情形,即所谓“形象大于思想”。下面我想以自己教学《锦瑟》的感悟,来谈谈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创造性背叛”的一管之见。
一.“创造性背叛”的定义
“创造性背叛”是当代艺术社会学在文学理解中提出的说法。法国社会学家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一文中指出:“创造性背叛指的是对作者创造时的实际意图的无意或有意的曲解。这种重新挖掘出作者自己未曾意识到的作品的潜在意义,或是增加一种预料不到、甚至可以代替原意的新意义。
二.运用“创造性背叛”解读古诗词的合理性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言简义丰、高度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音韵之美博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
我国古代诗家词人受“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影响,一向重视表现内在的情志,但情志的表现要比真实的摹景状物、叙事论史的文体来得抽象笼统。在表现手法上,古人爱用比兴等曲折含蓄的方法,讲究神韵、格调、追求“象外之象”、“韵外之旨”、“弦外之音”,甚至主张写“醉中语”,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意无穷”。古典诗词如此情形,读者要把握其中的意蕴,离不开想象,也必须有想象。
诗词作为艺术文学,是以形象说话,而形象往往具有大于作者创作本义的情形,即所谓“形象大于思想”。读者从形象上所能读出的内容是可以大于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的。美国著名的诗人艾略特在他的《诗的音乐》中曾说:“一首诗对于不同的读者可能显示出多种不同意义。这些意义可能都不是作者的原意。”有时候,作者说的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从中读出了什么。“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语),“作者之用心未必不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语)。古人对诗词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词主要是品味诗词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确实,有很多诗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更不能“碎析”,对诗词理解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是否完全照作者的原意,只要读者的理解合情合理,不妨可进行“创造性背叛”。
三.“创造性背叛”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如我在教学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时,就运用了“创造性背叛”。李商隐的诗思深意远,空明绮靡,情致缠绵,具有行云流水般的畅美,又有似明似暗,把握不住的特征。他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境。在诗中他大量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或借古讽今,或托物喻人,或言情寄慨,寄兴深微,寓意空灵,索解无端,而又余味无穷。正如在冯浩《玉溪诗集注》中所写的李商隐是“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这在《锦瑟》一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冷僻的典故、精确的对偶、重叠优美的意象、工丽深细的语言、和谐婉转的音律,造成了一种细美幽约、深情绵邈的诗境。读者无不赞叹其诗境之优美,受到它哀伤凄婉情调的感染,但对于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至今还是聚讼纷纭,于是有所谓“一曲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所收《锦瑟》“题解”罗列了李商隐研究家的许多种说法,其实不止如此。比如朱彝尊认为是“此亡悼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何焯的看法是“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汪思韩在《诗学篡闻》中却说:“《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
面对“一篇《锦瑟》解人难”的现实,我以为我们在教学这首诗时,不妨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推测该诗的诗意。学生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首恋情诗,或认为是悼亡诗,或认为是分咏瑟四种声调的咏物诗,或解为是诗人自伤身世之辞,甚至还可以理解成是一首政治讽喻诗或咏史诗。
当然,运用创造性背叛法进行古诗词教学,远不止《锦瑟》一例。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运用“创造性背叛”教学古诗词,我想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张应龙,教师,现居湖北鄂州。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