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案件中近亲属损害赔偿请求权探析开题报告.doc

伤残案件中近亲属损害赔偿请求权探析开题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残案件中近亲属损害赔偿请求权探析开题报告

XXXXXX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系、部 法律系 专业(方向) 法学(民商法方向) 区 队 XXXX 姓 名 XXX 学 号 1118XXXXX 指导教师 XXX 论文题目 伤残案件中近亲属损害赔偿请求权探析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第二款紧接着对“赔偿权利人”做出界定:本条所称“赔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由此可见,仅有在受害人死亡的情形下,其近亲属才能够获得相关赔偿,而在伤残案件中,受害人近亲属权益却少之又少。 其实,尽管伤残案件中受害人的受损害程度远不及致死案件,但其所造成的物质损害、精神痛苦并不亚于致死案件。必须明确,伤残案件中遭受损害的不仅仅只有受害人自身,受害人的家人往往也会遭受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损害。基于此,许多国家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已经改变,但从我国现有的立法和判例来看,在公民健康权受到严重侵害的情形下,除法定被扶养人之外,受害人的近亲属并没有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本课题的目的即在于归纳分析我国侵权致人伤残案件中,受害人近亲属所能提出的财产性损害赔偿及非财产性损害赔偿。提出赋予其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必要性,通过比较法上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及立法现状指出如何对该权利予以认可和救济,并尝试设计相关制度,研究该请求权基础、保护对象、权利内容等。力求能与我国侵权责任法相互补充、借鉴,为我国立法、司法工作提出浅薄的意见,承担起一名法科生的社会责任。 法律的宗旨在于维护权利,当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却无法得以救济,法律在该领域便是落后甚至失败的。司法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一系列法律法规通过调整正走上逐步完善、更加便民的发展道路,我国侵权责任法不能止步不前,应适时给予伤残案件中受害人近亲属物质和精神上的保护。 在理论层面上,通过对该问题的系统研究,能够理顺在伤残案件中受害人近亲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相关知识体系;在实践层面上,对现实案件中出现的判断标准、自由裁量等问题的深入研究,能够引起司法工作者的关注并带来启发,从而推动我国民法向着亲民、为民的路线不断完善,确保民事法律受到广泛认同,从而助力主动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2.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①日本:对于近亲因为治疗费用的支出或者因照顾伤者而产生的损害,法院认可了近亲本人的赔偿请求。比如说,在母亲受伤的场合下,支出其治疗费的长子就可以向加害人直接请求赔偿(大判昭12.2.12民集16.46)。 ②英国:英国存在“妻子服务损失”和“孩子服务损失”这样的制度。举例而言,妻子因侵权行为致使伤残,那么在医疗期间、休养期间等侵权行为的损害后果所能波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势必影响了她对家庭的劳务付出,即使是最简单的家务,该部分损失即为“妻子服务损失”,其丈夫有权利以独立的身份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加害人进行赔偿。孩子健康权受到侵害时也同样,其父母也可以以独立的地位起诉要求加害人赔偿“孩子服务损失”,当然若孩子很小不足以为家庭提供服务,则不存在该损失。 ③法国:法国起初只承认在受害人死亡的情况下,其近亲属才会产生值得法律认可的情感损害,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民众权利需求的逐渐增长,法院认为在受害人受到“特别严重”的损害时,近亲属便可提出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时至今日,“特别严重”的限制标准也已不再适用,只要受到损害,就推及其近亲属受到精神打击,可据此索赔。 ④德国:德国在该问题上的规定十分保守和严格,无论侵权行为最终伤害的是受害人的生命权还是健康权,其近亲属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是证明该损害已构成“病理上的效果”;如果仅仅是使其产生了悲痛、郁闷、担忧、焦躁等负面情绪,一般不予赔偿。由于这一证明标准过高,实践中获赔的案例并不多见。 总体而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以充分保障人权为出发点,承认并支持伤残案件中受害人近亲属所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同时,也有少部分国家赋予了近亲属独立的物质损害求偿地位,这是较为先进和开放的,值得我国借鉴学习。 (2)国内研究现状: ①我国台湾地区:一般情况下第三人替代受害人支付医药费的,可以依据无因管理要求受害人返还,甚至可以跳过受害人直接向加害人提出请求;但若该第三人为受害人的法定扶养人,则其支付医药费应属履行义务,不得向受害人请求返还,更不得要求加害人赔偿。 ②我国现阶段民法体系对此未给予足够的保护,仅对于可能发生的财产损害有零星规定,并且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事实上均包含在了受害人本人的人身损害赔偿款之中,并未赋予近亲属独立的法律地位。同时,法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