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视野中明清山东运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国人视野中明清山东运河

外国人视野中明清山东运河摘 要:运河联结着中国与世界,成为外国人看中国的窗口。关于山东运河的描述,不仅成为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有助于我们对当时运河历史的了解,有助于今天的运河文化研究以及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山东运河;运河风情;明清时期 Abstract:The canal is joining China and the world, becomes the foreigner to look at Chinas window.About Shandong canal description, not only becomes outward disseminates the Chinese culture important content, moreover was helpful to us to at that time the canal history understanding, is helpful in today canal culture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canal tourist resources development. Key words:Shandong canal;canal character and style;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ime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0-64-(3) 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不仅促进了南北物资的交流和沿线城镇聚落的兴起,也便利了人员的往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外国使节、客商、传教士、旅行者等多取道于此。京杭运河山东段地处南北大运河的咽喉地段,是整个运河沿线人工开挖最长的地段,以拥有数量多且技术含量高的水工设施而著称,其南段引汶、泗及湖泉水济运,沿途多置闸座,有闸河、泉河之称;北段借漳卫河行运,运道弯曲,沿途多开减河,有三弯抵一闸之谓。山东运河沿线的水工建筑和风土民情,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作品中多有体现,他们的观察与描述有助于加深对明清山东运河的认识。 1 外国人视野中的运河工程 山东运河的特点是中间地势高,水流落差大,水源不足。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戴村坝,遏汶水南流,并引泰沂山地泉水入汶,尽出南旺,由龙王庙分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治河的智慧,自然引起了远道而来的外国人的注意。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初十日,朝鲜人崔溥一行沿运河北上,至分水龙王庙,见到了南北分流的奇观,他在《飘海录》中写道:“有大水自东北来,至庙前分南北派。南派即臣所已经,顺流南下;北派即臣所将往,逆流北上。庙当其二水之分,故以分水名。”很明显,崔溥对汶水流向以及龙王庙两侧水流方向均有详细的观察。 这一重要的南北分流工程至清代仍在使用。顺治时,荷兰使团约翰·尼霍夫等人经过南旺,发现“汶河在此与运河相接。鞑靼人告诉我们,若在这里投九根小木棍到河里,有六根会流向北面,三根会流向南面。我就好奇地在龙王庙对面试了一下,结果真是如此”。根据荷兰使者的记载,当时运河水是六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再加上多数中国史籍所记载的三、七分以及《明史·宋礼传》所记载的四、六分,至此出现了关于南旺水量分配的多种说法。 乾隆年间,一批英国使者到达南旺分水处,了解到这里是“运河的最高部分,是运河全长的五分之二。汶河的水在这里流入运河。汶河河道和运河成直角交叉,是供给运河水源的最大一条河。两条河汇流的地方,水流很急。在这里运河的西岸建了一个坚固的石堡。汶河的水以很强的力量向石堡冲击,从此分开,一条向南流,一条向北流”。根据英国使者的记载,南旺分水处水流湍急,且运河西岸的石堡发挥了重要作用。 外国人不仅仔细观察了南旺分水的壮观场面,还注意到了与运河相接的南旺湖,该湖明代时曾作为运河水柜,至清代水柜功能已废,但仍是重要的水壑。英国使者以较科学的眼光对湖泊以及堤坝进行了观察,《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记载,“这个湖的西边由一个很高的土堤同运河分开,运河的水位比湖水高很多。当时修建这条沿整个这个湖同运河隔开的堤坝所用的土方和所费的人力是非常大的,堤坝的两面俱铺着一层石块。为了不使运河的水压过强以致使堤坝无法承受,在地上做了一些水门来调节河内过多的水。这些水有的通过这些水门直接流到湖里,有的流到低地,有的流到堤坝上的小沟里,把它当作贮水池。最后一项设计说明中国人至少懂得一些力学。小沟内的水经常保持为河水和湖水或者河水和洼地水的中间水位,这样,水压在两岸上的力量就分散了。贮水池里的水抵消了运河同样高度水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