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S许学校的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国立东华大学〈美仑校区〉教务.DOC

S许学校的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国立东华大学〈美仑校区〉教务.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许学校的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国立东华大学〈美仑校区〉教务

劉禹錫懷古詩兩種構象方式之探討 林明珠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收稿日期:2001年05月16日;接受刊登日期:2001年09月20日) 摘 要 本論文為論劉禹錫詩憑虛構象之特色一文之前半部,因限於徵稿篇幅,故縮小範圍,另立此題目發表。劉禹錫詩以富於形象著稱,不僅擅長「按實肖象」,亦能「憑虛構象」;且其「憑虛構象」的詩作,與他歷來被公認的傑出作品密切相關,因此頗具研究價值。本文為前半部,先由其與構象相關之詩學主張探入,看其「憑虛構象」之理論認知。再以懷古詩為例,探討兩種構象方式之不同。「按實肖象」者為就地攬勝、發抒感慨;是採「由觀見象,由象生情,因情諭理」的「見者之言」。在表現上,「象」的呈現較為多角度,以新鮮而特殊、細節豐富取勝,較富於動態,篇幅長者有越寫越細的情形;在結構上有較明顯的時間進痕。後者則耳聞神遊、全憑想像,是採「因感生思、由思造象、以象顯義」的創作歷程。表現的重點是「感者之思」,因此所構的「象」比起前者的新警而言,則較具尋常和普遍性;在詩的結構上較立體,以意為主,立象以能彰顯「意」之外,並能形成意境,提供讀者想像飛躍的觸發,而再現一個無限開闊而且流動不已的世界景象,並憑藉此景象來作內心情意「象徵」的方式。整體效果上顯得含蓄而精鍊、詩境渾厚而深遠。《劉禹錫詩集》中「憑虛構象」的詩,並不僅限於懷古詩,其他體類的詩亦有所見:例如傷悼詩、或表現雄奇怪幻之境的遊歷經驗,還有類似命題作詩之情境下產生的作品,屬於友朋之間的唱和詩。這些詩也都憑虛構象,迭創佳績。筆者以另文繼續探討其他體類詩作「憑虛構象」的困難和意義,及其對詩創作的啟示,僅此附帶說明。 關鍵詞:劉禹錫、唐、中唐、意象、懷古詩 前 言 劉熙載《藝概》言:「賦以象物,按實肖象易,憑虛構象難。能構象,象乃生生不窮矣」,此段話指出最重描寫景象與物象的賦,有著「按實」或「憑虛」、以及「難」和「易」的問題。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一書亦在「虛實論」中加以援引分析,認為這意見雖是針對賦體說的,卻也適合於一切文學創作。「按實肖象」,是依據一定的模托兒創作,比較容易。「憑虛構象」,是運用想像和虛構,更概括地反映現實生活,這比較難。曾著也指出這意見更早見於王驥德《曲論》所說的「以實而用實也易,以虛而用實也難」,認為二人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文學創作中藝術和現實生活的虛實關係,早已為評論家所注意,在論賦、小說、戲劇和書畫中,都能以作品詳加析論,但詩歌創作上兩種思索意象方式的不同,可以從「按實」與「憑虛」兩個角度加以觀察,則尚未有作。本文擬以劉禹錫懷古詩為例,探討詩歌兩種思索意象方式之不同,在表現上有何差異,及其對詩創作的啟示。 劉禹錫的懷古詩,是他作品中成就頗高的一類。名篇如金陵五題、金陵懷古、西塞山懷古、蜀先主廟、觀八陣圖…等,歷來以精鍊含蓄著稱,這些詩善於構造景象、情致與韻味交織成一片的境界,可說是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這樣的作品,總不外被認為是詩人在外遊歷、能就地攬取景物特色,再將它寫入詩中,這其中作者要有足夠的才情,能夠把活生生的事實展示在讀者眼前,同時又能對人物、事件做一點恰當的評論,或立言、或構象以盡意。的確,在上舉的詩例中,金陵懷古、西塞山懷古、蜀先主廟、觀八陣圖…等,都可以看出這樣的情形。但比較會令讀者好奇的是,有些名篇卻不是就地攬勝、抒發感慨的作品,作者根本沒到過該地、完全不是親身遊歷的經驗,而是「聽說」別人的見聞,憑虛構象。這樣的寫作過程很顯然是跟前者不一樣,但寫出來的作品,不僅藝術技巧純熟,很有親身遊歷的真實感,思想也很深刻,前舉金陵五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我們仔細讀作品的「序」,可能會感到很驚奇,整組金陵五題詩--正是包含名作烏衣巷、石頭城的組詩,作者在寫作這組詩之前,從未到過金陵,更別說是就地攬勝、抒發感慨了。我們看劉禹錫的「序」是這樣說的: 余少為江南客,而未遊秣陵,嘗有遺恨。後為歷陽守,跂而望之。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逌爾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歎賞良久,且曰:石頭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後之詩人,不復措辭矣。餘四詠雖不及此,亦不孤樂天之言耳。(卷二十三) 由上可知,寶曆二年(826)之前,劉禹錫從來沒有到過金陵。他在和州刺史任上所寫的金陵五題也全部出於想像和虛構。劉禹錫寫懷古之作,人卻都沒到過那裡。他也不是之前看過,以回憶的方式寫作,他是「憑虛構象」,所根據的是:他聽過,或應該說是他讀過--「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而很有趣的是,「憑虛構象」的意中虛景,好像更能表現作者的真性情和豐富的藝術形象。是不是真的如此?又為什麼會如此?應該是頗值得探究的。很善於構象的劉禹錫詩,其懷古作品既有如前面論述所提的兩種情形,正可以借用《藝概》的說法,由這兩個角度來注意其中的差異及互相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