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表现特色与手法-上海商业会计学校
歌曲《枫桥夜泊》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王百灵
(上海商业会计学校 学生处)
摘要:随着西方艺术歌曲的传入,中国作曲家将西化的作曲技法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语言及风格相结合,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中国的民族演唱家为了更好地唱出民族声乐艺术歌曲的民族风格,不仅需要对作品进行音乐分析,也需要将科学的发声方法同传统声乐相互借鉴和融合。
关键词:枫桥夜泊 音乐分析 演唱研究
《枫桥夜泊》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他途经苏州城外的寒山寺时,被枫桥美景所吸引,有感而发,继而写下了这千古名篇。自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名扬天下,成为了千古游览胜地。
该诗描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江南水乡秋夜幽静唯美的景色,深深的吸引着这位满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了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诗歌中的意象:月、霜、乌等景,带着一种悲感,渔火给人一种孤独、飘忽不定的感觉,以及寒山寺、钟声、客船都是借景来抒发诗人的“愁情”。该诗寄情于景,表达了他在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本题以一首民族声乐艺术歌曲《枫桥夜泊》作品为例,对歌曲的音乐和演唱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对民族歌手如何通过音乐分析来正确把握作品的民族风格,以及如何科学性的演唱民族歌曲提供新的实践思路。
一、黎英海《枫桥夜泊》的音乐分析
1982年,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根据诗中所及之意境,创作了声乐曲《枫桥夜泊》,该曲与《春晓》、《登鹳雀楼》两首作品共同组编成为声乐套曲——《唐诗三首》。《枫桥夜泊》是黎先生声乐创作的巅峰之作,该作品不仅首次将吟诵性旋律运用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充分凸显了中国语言的独特魅力,并且还提升了钢琴伴奏在中国艺术歌曲中的表现力——即通过声音造型、景色描绘、情绪渲染等手法对声乐艺术形象的刻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首作品中,黎先生通过采用多调性的手段对中国现代音乐创作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对其后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具有着启发性的意义。这首作品荣获了“1988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金奖”。
1、结构分析
该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一首由五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结构,作品的前四个乐句,分别与四句诗词相对应,而第五个乐句则重复诗词的最后一句,从而构成了不方整的五句体乐段。具体结构如下:
表1
引子 乐段
尾声 第一乐句 第二乐句 第三乐句 第四乐句 第五乐句 5 4 4 4 3 4 2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半钟声到客船
2、旋律与动机分析:
如图所示,全曲共有两个动机:动机a与动机b,核心音程为二度与四度。
例1第一乐句 bar:6
声乐部分刚开始便对两个动机及两个核心音程作了分别呈示。其中,从动机a中可明显的找到二度核心音程,而动机b可以看作是将动机a以#c为中心音的倒影环绕,其后是四度核心音程的下行。随后,动机b1是在动机b的基础上稍作变化,保留了b的基本节奏骨架与音高走势,但是第二拍的音高整体有所下降;最后是节奏被拉宽了的经过倒影及移位处理的动机a。该句可以看作是“起”句。
例2 第二乐句及第三乐句初始 bar:10
第二乐句可以看成是第一乐句整句的下行四度移位,音域亦下行了四度,只是句尾的音程关系稍有变化,故该句可以看作是“承”句;第三乐句由弱起的最后一拍开始,为两个八分音符的同音进行,可以看作是动机a的简化处理(去掉了动机a中的第二个十六分音符),故称为a1。
例3 第三乐句 bar:11
第一个音型是将动机b中第二拍的两个十六分音符剔除,将之后八分音符前移,再作向下二度延伸(核心音程);其后,再进行四度核心音程向下延展以及动机a的移位显现;再后则是将第二方框中的音型进行下行二度模进,然后运用逆行的手法加入了一个小的音型扩充,最后则是被拉伸了节奏的动机a1的变化音型——由a1的纯一度音程进行变为增一度。与此同时,划线部分每个音型的最低音又构成了远程二度(核心音程)下行模式。该句的调性出现了转折(参见调性与和声特点一段),写作手法出现了模进,且音程关系中出现了增一度音程(不再具有五声调式的音程特点),乐句整体变化有所加剧,同时,该乐句的音域幅度有所扩大,囊括了第一乐句的最高音与第二乐句的最低音,可达十度,且旋律线的走向由之前的波浪式进行而变为了迂回下行进行,故可看作为“转”句。
例4 第四乐句 bar:15
该句的音区向上有所扩充发展,突破最高音,是乐曲的高潮,并结合调性的发展(详见之后的调性与和声一段),可以看出,该句仍然属于“转”句。
例5 第五乐句 bar:18
第一个方框中的音型是动机a的延伸扩展,其中,第二拍可看作是动机a的移位,而第一拍则是它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