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市场化逻辑下新闻伦理浅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市场化逻辑下新闻伦理浅谈

市场化逻辑下新闻伦理浅谈【摘 要】市场逻辑下,少数媒体很容易媚俗化、娱乐化,为了利益不顾客观、专业。在这种逻辑的影响下,新闻伦理受到了怎样的影响,本文以发生在深圳市的“杨武”事件为例试分析之。 【关键词】市场逻辑 新闻伦理 “杨武事件” 一、事件回顾 去年10月22日,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深圳联防队员杨喜利手持钢管闯进王娟家中,从一开始的辱骂,到对其进行长达一个小时地毒打和强奸。她的丈夫杨武则躲在几米外,沉默不语,眼睁睁看着此事的发生,后悄悄报警。事后,杨喜利家属威胁杨武要求其撤诉,杨武受访自称很窝囊。 11月8号此事受到强烈关注,杨武、杨利喜两家人陷入舆论漩涡,被曝光在媒体的镜头之中。最先报道此事的是《南方都市报》,报道以《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为题,进行了一个版面的报道。据悉,为了报道该新闻,多家媒体记者找到杨武家,用摄像机、相机、话筒和录音笔将杨武及王娟团团围住,反复地逼问事件的经过,一拥而上的媒体找上门,一直逼问到王娟用被子捂住脸,杨武痛哭流涕地下跪哀求。 11月9日的《江淮晨报》对此事整版报道,更配上报道标题《“我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是的,你还好意思说!》。另外,网络疯传的一张照片,孱弱的妻子身穿棉睡衣蜷缩在床头,全身紧紧抓着被子盖住了全身,床前头是各地媒体的话筒,南方电视、广东卫视“今日关注”栏目等标识清晰可见。这一连串的举动,被网民称为第二次伤害,媒体的“长枪短炮”成了攻击人的利器,被采访者再次成了受害者,被冠以“最窝囊”、“最没用、最软弱的男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评论道:“有一种现场,呈现的不是专业性,而是无德、无知、利益至上。” 这样一种一哄而上,用别人的痛苦作为新闻炒作点的行为被人诟病,但这种煽情化、标签化的风格却是吸引人眼球的筹码,在这种冷漠、功利的市场逻辑下,应怎样遵守新闻伦理是个重要的问题。 二、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是指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出于自律,而订立的成文或不成文规范;具非官方和非法律性质,是非强迫性的,求诸从业人员高度的道德感和责任心。媒体缺乏良好的伦理关系和道德氛围,最终将丧失公信力和独立性,甚至会使媒体陷入各种矛盾冲突之中。我国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维护采访报道对象的合法权益,尊重采访报道对象的正当要求,不揭个人隐私,不诽谤他人。” 但现如今媒体受市场化冲击严重,太多时候都被市场逻辑所牵引。那么,市场逻辑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 在市场逻辑下,媒介成为企业,受众成为媒介产品的消费者,新闻成为商品,媒介新闻生产必须遵循市场交换的规律,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并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来进行。另外,市场导向下的媒体在从事新闻生产时,会致力于提供成本最低、受众最广的内容组合,为广告商获取其最感兴趣的消费者,并最终保护赞助者和投资者的利益。从这一角度来看,其影响是积极的。① 但在从事新闻生产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其新闻报道内容有可能趋向呈现以下三种形式:娱乐化、通俗化:媒体内容同质化现象;例行事件报道取向:新闻报道内容肤浅化;沦为商业宣传工具,假新闻之名,行商业促销之实。 由此我们也能窥见在市场逻辑下,媒体很容易倾向媚俗化、娱乐化,为了利益不顾客观、专业,在市场逻辑下,新闻报道成了一般商品,服务于媒介自身的商业利益,以谋利为出发点。 那么在这种市场逻辑的影响下,新闻伦理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首先是失真,同时夸大事实,无视公民或组织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在对杨武进行采访时,我们看到记者成群地涌入其家中,到最后杨武哭诉恳请记者离开。柴静在博客里发文说:“他们夫妇来自农村,可能不知道媒体强行进入私宅涉嫌违法,不知道报道中对性犯罪的受害人必须给予隐私保护,避免二次伤害的新闻伦理”。 其次是新闻有娱乐化、庸俗化的趋势。有些媒体对杨武妻子被强奸一事进行了详细描述,有煽情、夺取眼球的成分。多家报纸和网站不仅热衷于“还原”案件全过程,且公然刊登“组图”,展示当事人的惨状。 当此事发生时,媒体像一群兴奋得孩子,捕风捉影的进行大肆报道,全然忽视了案件中的其它细节,后来了解到杨武之前就被杨利喜欺负、打骂,但也没人去询问这其中的原因,没人去了解到底为什么杨武从来不敢声张,为什么不敢反抗,而是直接给其扣上了最窝囊的名号。 同样,新闻传播者在议题设置,引发、引导舆论的同时,与独立审判和司法公正之间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冲突。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习惯性地给新闻当事人贴标签,杨利喜被贴上了“联防队”公职人员的标号,杨武则被贴上了“世上最窝囊丈夫”的称号,媒体习惯性地偏向弱者,也会让舆论呈现一边倒的局面,使得案件在还未侦查清楚时,就已经有了舆论审判这一结果。 媒体不是法庭,不能用审判的语言报道新闻。新闻只是事实的客观呈现,纵然媒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