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伶官传序【整理授课】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历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家。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 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 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分析赏读 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第三自然段,以唐庄宗的“盛”“衰”情况做对比,说明他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为,从而阐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方其……可谓壮哉)写庄宗的“盛”。 写庄宗郑重执行遗命克敌制胜的业绩,极力表现其声威的壮盛。揭示出忧劳兴国的史实,论证得天下由于人事。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 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 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第四段承接第三段,继续在对比中议论庄宗的“盛衰之理”,而着重指出他身死国灭的具体原因是“数十伶人困之”。 “故”承接上文,归纳庄宗盛衰之理。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急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经验教训。这一经验教训是从唐庄宗一生作为中得出的结论,也是全文主旨所在。 908年(23岁) “与尔三矢” 912年(27岁)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得天下 ------ 15年----盛 为 什 么? 盛——“忧劳可以兴国”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盛 衰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盛 衰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欲抑先扬 写作特色 小结 写作特点 2、对比推理 “晋王三矢”故事的叙述,“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的概括,“燕王”与“契丹”“皆背晋 以归梁”的事实,都体现出这一特点。 这也是欧阳修 散文创作的特点。 重点字词 巩固练习 作者写作意图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借事理,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力戒骄奢、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通过总结历史教训,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格 言 警 句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结 清人王符曾、沈德潜评价《伶官传序》,都认为关键是“善用抑扬之法”, 第2节概括庄宗全盛时期的战争状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与第1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欲抑先扬。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 庄宗重任在肩时,兢兢业业。毫不懈怠,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大事已定,就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衰败随之。 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以成功时的“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的“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衰象进行对比,有力地证明了国家盛衰,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本文叙事简约之特点 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兴盛) (装) (旺盛) (强盛) * * 欧阳修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