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沈从文及福克纳对于水描写及其特征
沈从文及福克纳对于水描写及其特征摘要: 威廉·福克纳与沈从文是中国和美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他们的代表作品中,景物描写常常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各自迥然不同的风格。本文从分析其作品中对于水的描写入手,论述了他们对于水的描写的不同的特色,并且探讨了他们对于水的描写及特征的问题。
关键词: 沈从文 福克纳 描写水 特征
沈从文与福克纳都是以描写南方风土人情见长的作家。前者以湘西为背景描写出了中国湘西的特色,包括古老的传说、独特的风景、神奇的故事、淳朴的民风、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后者以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小镇为中心,描绘和反映了美国南方发展和变迁的历史,他的许多小说都被认为是整个南方的缩影。在这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大量的景物描写彰显了他们的写作风格。从总体来看,沈从文的作品离不开水、船和船上的水手,而福克纳的作品离不开荒野和森林,以及一次又一次踏入荒野和森林的猎人,同时也有许多关于水的描述。本论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沈从文与福克纳在描写水时各自的特征。
1.河
沈从文笔下的水是清幽的,无论是其散文还是小说,许多作品都是湿漉漉的,都是有关于河水、溪水及雨水的大量的描述,对于水的描述以清澈、明快居多。正如作者所写:“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1]溪、水、潭、鱼,凡是与水有关的皆是作者描写的对象,用词又非常平淡,但是作者散文与小说中所描绘的人和事,却恰恰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饱受战乱的影响,要么是些独守空房的妇人,或者是些居无定所,苦苦地在河上漂泊挣回自己营生的水手们,或者是相依为命的孤儿寡母,或者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小孩。他们生活穷苦而平淡,淳朴而凄凉,幽怨中透着一种平淡,一种饱含人性的情义和善良,一份豪爽及如水般奔流的热情和淡定。而所有这些都与作者笔下的水的特征相呼应。
正如沈从文在自传中所说,他的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他的影响实在不小。而即使像洪水这样可怕的灾难,作者也以极其清淡的笔调去描绘。如在《边城》小说的结尾,一夜暴雨使得河水暴涨,河水冲走了翠翠和爷爷赖以生存的小船,作者只是这样描述:“再走到前面去看溪里一切才知道溪中也涨了大水,已漫过了码头,水脚快到茶缸边了。下到码头去的那条路,正同一条小河一样,哗哗的泄着黄泥水。过渡的那一条横溪牵定的缆绳,已被水淹去了。泊在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2]作者的这种描写看似平淡,但在平淡的深处却留下一种无依无靠的凄苦及一种惆怅和无奈。
相比较而言,福克纳对于水的描写雄浑而充满力度。同样是描写洪水,在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作者写道:“在我们面前深色的浊流滚滚向前。它扬起了脸在跟我们喃喃而语呢。……黄色的水面上巨大的漩涡化解开来,……河水在车辐和骡子的膝间汩汩地淙淙流过,色泽黄浊,漂浮着垃圾和稠厚的泡沫,仿佛它像一匹被驱赶的很辛苦的马一样,也是会流汗和冒泡沫的。在穿过灌木丛时发出了一种幽怨、沉思的声音。”[3]
同沈从文对于水的描写相比较,福克纳的描写则有一种厚重、一种无比的压抑、一种如汹涌的生命的气势,这种凝重体现在水的色泽上,如“黄色”、“浑浊”常常是他用来写河水的颜色的词语。沈从文的景物描写中有一种无比的轻盈、清澈,而人们的生活却是那样的困苦不堪。正是这种反差才更让读者体会到作者那种淡淡的愁绪,那一缕浓浓的乡情。福克纳的景物描写无疑与其擅长描写人物的心理相关,因为每一种景恰恰都是人物的心理的写照,都是人物心情的强烈抒发。
2.雨
作为景物描写必不可少的一个特征,雨伴随着两位作家的许多作品。在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雨伴随着大的变故接踵而至:船被冲走,爷爷的突然离世,石塔的倒塌。在小说《阿黑小史》中,最后一个章节就是以《雨》做为标题。“全说不明白,雨就落了这样久。”这是小说这一章的第一句,而正是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拉开了整个世界变迁的序幕。一个昔日红火兴旺热闹的油坊,如今已经坏到“只合让蛇住,让蝙蝠住,让野狗野猫衔小孩子死尸来聚食,让鬼在此开会的地方”[4],而与这一变迁一同走向衰落的,还有人。雨更是一个象征,它的凄冷同油坊的颓败同人心的愁苦遥相呼应,笼罩着一切,深入人心。
福克纳也是一个喜欢借用雨来描述转变烘托气氛的小说家。《去吧,摩西》中许多打猎的经历都伴随着十一月的冷雨进行的;《我弥留之际》中卡什冒着雨为母亲打造一口棺材,他浑身湿透了,不知疲倦,而在此时“最初的那些猛烈、稀疏、迅疾的雨点扫过树叶,掠到地上,发出了一声长叹,仿佛从难以忍受的悬宕中解放出来,感到很轻松”,“锯子在毫不迟疑地拉动着,仿佛它和胳膊都怀着一种坚定的信心在行动,深信这场雨不过是心造的幻影”[5]。福克纳对于雨的描述不仅结合了人的感情和赋予了它力度,使读者很容易体会出卡什对于母亲行将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英语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硕士研究生论文的选题与写作.ppt
- 2019年7月安徽省砀山县事业单位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试卷(含答案).pdf VIP
- 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的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pdf
- 中小银行上云趋势研究分析报告 2024.pptx
- 证券从业人员证券投资基金基础知识题库与答案.doc
- 小学家长会英语老师课件.pptx VIP
- 第七单元《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VIP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教材分析(全册) .pdf VIP
- 春季学期《工业控制网络》试题.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