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四、二十五讲【讲师:魏宏远】
二四、二五講:清詩四説 王士禛及其神韵说 《精华录》卷五《秋栁四首》 秋來何處最消魂?殘照西風白下門。 他日差池春燕影,祗今憔悴晩烟痕。 愁生陌上《黄驄曲》,夢逺江南烏夜邨。 莫聴臨風三弄笛,玉闗哀怨總難論。 《精华录》卷五《秦淮雜詩十四首》 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 十日雨絲風片裏,濃春烟景似殘秋。 《精华录》卷五《題沈朗倩石厓秋栁小景》 宫栁烟含六代愁,絲絲畏見冶城秋。 無情畫裏逢搖落,一夜西風滿石頭。 《精华录》卷五《江上》: 吳頭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晩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黄葉雁聲多。 《精华录》卷五《即目》 蕭條秋雨夕,蒼茫楚江晦。 時見一舟行,濛濛水雲外。 《四库全书总目?精华录提要》: 士禎談詩大抵源出嚴羽,以神韻為宗。 當康熈中,其聲望奔走天下,凡刋刻詩集,無不稱漁洋山人評点者,無不冠以漁洋山人序者,下至委巷小說,如《聊齋志異》之類,士禎偶批數語於行間,亦大書王阮亭先生鑒定一行,弁於巻首,刋諸梨棗,以為榮。 平心而論,當我朝開國之初,人皆厭明代王李之膚廓、鍾譚之纎仄,於是談詩者竸尚宋元,既而宋詩質直,流為有韻之語録,元詩縟豔,流為對句之小詞,於是士禎等以清新俊逸之才,範水模山,批風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遂響然應之,然所稱者盛唐,而古體惟宗王、孟,上及於謝朓而止,較以《十九首》之驚心動魂、一字千金,則有天工、人巧之分矣。 近體多近錢、郎,上及乎李頎而止,律以杜甫之忠厚纒緜,沉鬱頓挫,則有浮聲切響之異矣。故國朝之有士禎,亦如宋有蘇軾,元有虞集,明有髙啟,而尊之者必躋諸古人之上,激而反脣,異論遂漸生焉,此傳其説者之過,非士禎之過也,是録具存,其造詣淺深,可以覆按,一切黨同伐異之見,置之不議可矣。 《四庫全書總目唐賢三昧集提要》: 詩自太倉歴下,以雄渾博麗為主,其失也膚;公安竟陵,以清新幽渺為宗,其失也詭;學者兩途並窮,不得不折而入宋,其弊也:滯而不靈,直而好盡,語録史論皆可成篇,於是士禎等重申嚴羽之説,獨主神韻以矯之,蓋亦救弊補偏,各明一義,其後風流相尚,光景流連,趙執信等遂復操二馮舊法,起而相争,所作《談龍録》,排詆是書不遺餘力,其論雖非無見,然兩説相濟,其理乃全,殊途同歸,未容偏廢。 沈德潛及其格調說 郭绍虞《照隅室古代文学论集》:“由格调说言,李东阳可说是格调说的先声,李梦阳可说是格调说的中心,何景明则可以说是格调说的转变。所以后来到王世贞便有一些近于性灵神韵的见解。” “神韵与格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翁方纲知道它的重要,于是有好几篇《神韵论》与《格调论》以阐说其义;日本人铃木虎雄也知道它的重要,于是于《支那诗论史》之第三编即专论格调、神韵、性灵之三诗说,于阐说其义以外,兼述其历史的关系。” 颜婉云提出:“铃木虎雄和郭绍虞都把前后七子中人称为‘格调派’,把他们的诗说称为‘格调说’。其实,这样的称呼是不合适的,因为,假如我们细看前、后七子中人的诗论,我们一定发觉,前、后七子中人从来没有把格、调标为诗论中心以建立一‘格调说’的意思。……前、后七子中人论诗,重视格、调,也重视诗的其他方面。 ——颜婉云《明前后七子诗论析评》,香港大学1981年博士论文,页521-522.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序》:“既审其宗旨,复观其体裁,徐讽其音节。” 沈德潜《七子诗选序》:“予惟诗之道,古今作者不一,然揽其大端,始则审宗旨,续则标风格,终则辨神韵。” 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集序》:“先审宗旨,继论体裁,继论音节,继论神韵,而一归于中正和平。” 沈德潜《施觉庵考功诗序》:“诗之为道也,以危言通讽谕,大要援此譬彼,优游婉顺,无放情竭论,而人裴徊自得于意言之余。” 詩之壞於格調也,自明李、何輩誤之也。李、何、王、李之徒,泥於格調而偽體出焉,非格調之病也,泥格調者病之也。夫詩豈有不具格調者哉?《記》曰:“變成方謂之音”,方者,音之應節也,其節即格調也。又曰:“聲成文謂之音”,文者,音之成章也,其章即格調也。是故噍殺嘽緩直廉和柔之別由此出焉。是則格調云者,非一家所能概,非一時一代所能專也。 ——翁方綱《複初齋文集》八 “古之為詩者,皆具格調,皆不講格調,格調非可以口講而筆授也。唐人之詩未有執漢、魏、六朝之詩以目為格調者,宋之詩未有執唐詩為格調,即至金元詩亦未有執唐、宋為格調者,獨至明,李、何輩乃泥執《文選》體以為漢、魏、六朝之格調焉,泥執盛唐諸家以為唐格調焉。於是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格調之是泥,於是上下古今只有一格調,而無遞變遞承之格調矣。” ——翁方綱《複初齋文集》八 “化格調之見,而後詞必己出也;化格調之見,而後教人自為也;化格調之見,而後可以言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