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文学经典选讲 楚辞二.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文学经典选讲 楚辞二

本章内容 楚辞的含义及特点 屈原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九歌》 《离骚》 屈原的影响 (一)灿烂辉煌的楚文化与瑰丽多姿的楚艺术是楚辞生长的根本原因。 1、神巫性 2、浪漫性 3、综合性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一)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约生于前340年,死于前278年。) (二)屈原的事迹: 屈原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根据这些史料,屈原出身于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其一生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前期:屈原受到楚怀王的信任与重用。 2、中期:因谗被疏。 3、晚期:放逐沉江。 二、屈原的作品 据《汉书·艺文志》载,屈原作品共25篇,但没交代具体篇名;根据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这25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远游》、《卜居》、《渔父》 。 一、《离骚》解题 1、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2、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 3、王逸《楚辞章句》:“离,别也;骚,愁也。” 第四节 《离骚》 二、《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全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篇,侧重于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多描述现实的情况; 后半篇则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并主要通过幻想形式来表现。 1、忠君与爱国 诗人反复申说其修明法度,任用贤能,使国家富强的崇高理想,揭露楚国反动贵族集团排斥贤能,因循误国的罪行,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眷恋故土的深厚感情。在这里,忠君与爱国是统一的。 2、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 作品曲折、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倾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表达出对昏庸王室和庸俗腐朽贵族的愤慨,流露出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一)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峻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四、《离骚》的艺术成就 * *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楚辞的含义: 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汉书·朱买臣传》: “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辞,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 楚辞: 诗歌体裁: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 文学总集: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及汉代一些文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这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书楚语” 如:《离骚》: ? “朝搴阰之木兰兮”,《说文》:“搴,拔取也,南楚语。”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王逸注:“羌,楚人语词也。” “倚阊阖而望余”,王逸注“楚人名门曰阊阖。” “作楚声” ?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史记·项羽本纪》) 戚夫人泣涕,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数阙,戚夫人歔欷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史记·外戚世家》) “纪楚地” , 如:江夏,郢都,夏首,洞庭(《哀郢》)江湘,鄂渚,枉陼,辰阳(《涉江》)。 “名楚物” 如:兰,芷,申椒,菌桂(《离骚》)。 二、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 “北主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多尚虚幻。” 漆木圆盒 江陵楚墓 虎座立凤 虎座凤架鼓 人物龙凤帛画 三头凤绣纹 (二)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 《论语·微子》中的《接舆歌》: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孟子·离娄上·沧浪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三)战国晚期楚国的国内国际形势,是屈原作品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 楚国到战国后期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但到楚怀王、楚襄王时期国家由胜转衰。政治黑暗,贵族间相互倾轧,这种情形,为成就屈原的楚辞提供了深广而又十分残酷的社会政治背景。 (三)造成屈原悲剧的原因 第一 在政治外交上,屈原经常与楚国最高统治者发生冲突。 第二 屈原的性格也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