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气候信息及其运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中的气候信息及其运用

古代诗歌中的气候信息及其运用 刘炳涛 满志敏   【内容提要】诗歌具有时间上的历时性完整,空间上的广达性全面,气候事件的内容广泛性、来源独立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历史气候研究中的可能性。在运用文献资料进行历史气候研究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气候资料的提取、运用,诗歌也不例外。任何一条气候资料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时间、空间和气候事件。如何从诗歌中正确提取和运用这三个要素就成为历史气候研究的关键。此外,诗歌写作的整体背景、诗歌中的文学成分以及诗歌本身存在的谬误等都会影响到诗歌在历史气候变化研究中的运用;而诗歌在不同气候研究内容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诗歌对于历史时期特殊气候事件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进行历史气候的平均状态研究时更多时候只能作为一种佐证。   【关键词】诗歌历史;气候研究;时间;空间;气候事件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05(2010)04—0005—10   【基金项目】复旦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作者简介】刘炳涛(1983—),男,山东安丘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自然地理。   在进行历史气候研究中,历史文献记载是最基本的资料来源之一。自1972年竺可桢先生发表《中国近五千年以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一文以来,基于文献资料进行历史气候的研究从未间断【2】,并在竺文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补充、修改与完善【3】。对于历史文献中各类气候资料的特点和运用,已有诸多学者进行过详细论述【4】,使得利用文献资料进行历史气候研究的可信度大为提高。作为私人文献之一的诗歌资料,虽也有相关介绍,但相对于其它类型资料的研究来说则显得比较笼统,且缺乏详细地论述。本文专门就古代诗歌中的气候信息及其运用作一讨论,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一、诗歌在历史气候研究中的特点   在我国,运用诗歌中的资料来证史由来已久,虽有学者提出异议,但就现阶段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以诗证史”不失为一种研究方法。其在历史气候研究中也早有所运用,如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以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就曾多次引用诗歌资料作为气候冷暖的证据,此后许多有关历史气候的研究也曾引用诗歌资料作为论据【5】,尤以于希贤的《苍山雪与历史气候冷暖变迁研究》【6】一文最为明显,诗歌构成其文章论述的主要资料来源,其文通过诗歌中对云南苍山雪的描述,勾画出云南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近来,又有学者尝试运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对历史时期气候变迁进行探讨【7】。   在运用文献资料进行历史气候研究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气候信息的提取,诗歌当然也不例外。从提取气候信息的角度出发,任何一条气候信息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时间、空间和气候事件【8】。至于如何提取和运用这些要素,下文中我们再详作论述。接下来我们先分析一下诗歌在历史气候研究中所具有的特点。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从时间上来说,完全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序列,可谓历时性完整。虽然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其不同的脉络和特点,但无论是楚辞汉赋还是唐诗宋词以至明清诗歌,其中都不乏大量的气候信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包含有诸多物候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进行气候研究,如《豳风·七月》有“十月蟋蟀,人我床下”的诗句,于是有学者便据此与《吕氏春秋·季秋纪》中九月“蛰虫咸俯在穴”的记载作比较,从而得出《诗经》时代秋季的节令比之战国延后一个月,气候温暖的结论【9】。诗歌中还含有诸如对生物分布界限的描述,如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提到“穰橙邓橘”,其中“穰”指穰县,在今河南邓县;“邓”是当时的邓县,在今湖北襄阳附近。这个地区已经贴近现代柑橘分布的北界,尽管没有资料证明当时再往北是否有柑橘的种植,但至少此时的柑橘分布北界与现代是相差不大的【10】,以此便可以进行古今气候的比较。同样,晋代左思的《蜀都赋》中也含有大量的气候信息。唐宋时期,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其诗歌中蕴含的气候信息也更为丰富,成为该时期气候研究必不可少的资料。以梅雨期为例,竺可桢先生就曾说过:“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柳宗元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柳州梅雨在小春,即农历三月。杜甫《梅雨》诗:‘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即成都(唐时曾作为‘南京’)梅雨是在农历四月。苏轼《舶棹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作此诗时在今浙江湖州一带,三时是夏至节后的15天,即江浙一带梅雨时在农历五月。”【11】明清时期历史文献较为丰富,大量的地方志、档案、日记等资料就成为气候研究的主要来源,但是诗歌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这些资料的不足。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杨煜达对嘉庆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15—1817年)云南大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