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香岩《外感温热篇》.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关于学习原著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评价前人著作 二、尊重原著,不加增添 三、选择善本,对照研读 四、解释不同,择优而从 作 者 简 介 《温热论》是叶天士专门论述温病的著作,它在温病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篇著作中,叶氏根据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和体会,创造性地提出了温病辨证施治的体系,从而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综观全篇主要内容概括为四点: 1、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及其与伤寒的区别。(病因病理) 2、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依据。(辨证) 3、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瘖等。(诊断) 4、制定了温病不同类型及其不同阶段的治疗大法。(治疗) 第1条 温病大纲 [原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提示]:温病证治的总纲。概述温病发生发展机理,进而提出温病与伤寒在治疗方法上的区别。 [阐释]:本节需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1、温病有新感、伏气两种,本篇所述的温病属哪一种? 2、逆传二字如何解释?既有逆传,顺传又怎样? 3、温病辨证和伤寒辨证相同吗?治法何以大异? 第2条 [原文]:“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提示]:本条在概述伤寒与温病传变速度区别的基础上,着重论证温病初起“邪尚在肺”的治法。 提问:叶氏辛凉轻剂和吴鞠通辛凉轻剂所指相同吗? [第3条] [原文]:“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 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提示] 温邪在表挟风、挟湿,若不遵循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的治则将会出现的后果及温病与伤寒在证候传变的性质上的不同。 第4条 [原文]:“前言辛凉散风, 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提示]:本条进一步阐明温热挟风挟湿逆传入营的主要病证和治疗。 金汁、人中黄是什么? 金汁(二种制法)①大毛竹(二头带节,用砖头捆毛竹,沉粪缸,一年后渗透粪汁,放在河中水瓢。②大便加水用纱布滤,装入罐子,埋入地下,三年后取上清液待用。(现代医学以大便装胶囊治霉茵感染) 人中黄:甘草放竹筒,放粪坑浸40天,取出阴干(甘草汁含有金汁,比金汁寒凉,性轻,因有甘草、甘缓)。 第5条 [原文]“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提示]:主要讨论斑出而热不解的治疗,并提出了“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 第6条: [原文]“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提示]:本条进一步说明邪不外解亦未入营而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及产生战汗的情况。 本节值得提出讨论有三个问题: ①邪在气分留恋是怎样的? ②“益胃”究竟用什么方法? ③为何会发生战汗? [第7条] [原文]“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提示]:邪留三焦治疗和转归。 第8条 [原文]:“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提示]:概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