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差异和翻译变形.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叙事差异和翻译变形

叙事差异与翻译变形 摘要:从叙事视角、叙述动力和意象添加三个方面研究小说翻译,对其中的增删等变形现象从叙事学角度进行阐释,研究者发现许多变形虽有意识形态的考虑,但更多则是中外叙事差异或译者叙事策略所致;中外叙事差异与译者的叙事意识和叙事能力所引发的翻译变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译文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小说翻译;翻译变形;叙事差异;艺术效果 一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叙事活动的基本要素,有叙事活动就必然涉及叙事视角。我国叙事文学经过唐代传奇、宋元话本发展到后来的明清小说,叙事文学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也形成了我国叙事文学尤其是小说叙事的传统。明清小说导源于宋元话本,但也深受历史叙事的影响,因此明清小说基本上采取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又带有话本的许多痕迹。与我国叙事文类的发展历史不同,西方叙事文类经历了一条“从神话传说——史诗悲剧——罗曼司——小说的历史过程”。这种独特的发展道路使得西方小说在叙事视角上与我国的传统小说存在许多明显的差异。“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中心。这一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20世纪初受到西方小说的严峻挑战。”从当时外国小说翻译中我们发现,深受中国叙事传统熏陶的译者在面对外国小说时,是如何徘徊和游走于两种不同的传统之间、在当时尚无成熟的翻译文学可资借鉴的情况下,译者有意无意地师法中国叙事传统,力求译本能为熟读中国传统小说的读者所欣然接受。 我们先以周氏兄弟高度赞扬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中哈代的首部汉译小说《回首》为例。这部短篇小说中,哈代在第三人称叙事的主旋律中偶尔采用人物视角,以增强小说叙事的丰富性和借以刻画人物形象。如:“butcontrary to the landlord’s expectation,as he stood conning itthrough the yet unshuttered windows,the solitary object,onreaching the corner,turned into the hotel-front,and drove upto the door,”其中“the solitary object”之前是第三人称叙事,之后作者将第三人称视角悄然转换成了人物视角,使读者从先前的“听”转换成了“看”,无疑增加了叙事的生动性。周瘦鹃的译文是:“谁知那主人私心的揣测,却偏偏和事实相反。原来那车儿竟从街上辘辘而来,直到旅馆门前。”“那车儿竟从街上辘辘而来,直到旅馆门前”的原文本来是旅店老板透过窗户所看到的,但译文中“原来”二字的使用,使得从旅店老板这一人物视角所进行的叙事就变成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叙事。译者对叙事视角的调整,使原文叙事视角的丰富性为译文叙事视角的单一性所取代,从而使该句译文失去了原文多视角的生动与活泼。周瘦鹃有时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原文第三人称叙事中的某些部分转换成人物视角进行叙事,如:“she knew who that ene-my was,and shuddered,”该句的译文是:“罗雪德一听得仇人两字,不由得不颤了起来。想那仇人是谁,我明明知道的。”“想那仇人是谁,我明明知道的”是罗雪德的视角,原句的第三人称叙事显然被拆分为第三人称叙事加人物视角叙事两种模式。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叙事感染力,不过小说叙事视角既忌讳单一呆板,也忌讳突然频繁的切换。 狄更斯的david copperfeild第一句是:“whether i shalltum out to be the hero of my own life,or whether that situation will be held by anybody else,these pages must show,”林纾的译文为:“大卫考坡菲而日:余在此一部书中,是否为主人翁者,诸君但逐节下观,当自得之。”林纾将原文的第一人称叙事改为第三人称叙事,或许是他意识到当时的中国读者熟悉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并不了解或不习惯第一人称叙事。其实,中西叙事差异使译者改变小说中部分句段甚至整部小说的叙事视角,这在清末小说翻译中并不少见。“1903年《绣像小说》的《华生包探案》……译者更删掉了华生作为叙事人的身份,故事由中国传统所没有的第一人称叙事,变成中国读者熟悉的叙事方式。”刘树森认为,“对于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原作,近代中译文本保存或改变其叙述者与视角的比例,约略各占一半”。叙事视角的转换不仅发生在英文小说汉译中,而且也出现在汉语小说英译里。 《红樓梦》第32回的一个片段:“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杨宪益的译文是:“this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