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第三.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史第三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 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迅速攻克武汉三镇。随后,全国有15个省区先后宣布独立,导致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覆灭。因1911年为农历辛亥年,故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是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的性质? 二、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孙中山(1866~1925)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 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家事遗嘱”的主要内容:“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1923年12月21日 孙中山 在广州岭南大学的演说中寄语岭南大学学生: 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业成功。如果一件事业能够成功,便能够享大名。所以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 三民主义学说 ■ 五权宪法学说 四、辛亥革命——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 历史性巨变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孙中山与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他提出三民主义理论学说,最早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结束两千余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五、孙中山政治理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 孙中山的政治理想: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辨析题 1.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2.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实现“耕者有 其田”。 3. 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近代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族 民主革命的基本结束。 4.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却导致了后来的 军阀混战,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对辛 亥革命不能做完全肯定评价。 * 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武昌起义浮雕 ■辛亥革命是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 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 民族民主革命 反帝争取民族独立, 是为民族革命; 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是为民主革命。 孙中山6岁时开始上山打柴、放牛,参加一些农业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 10岁入村塾读书,喜听太平军老人讲战斗故事。开始对种种黑暗社会现象不满。 13岁开始在兄孙眉资助下,到南洋教会学校读书,喜读华盛顿、林肯等革命家传记。 孙中山自述:“十三岁随母往夏威仁岛,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孙中山檀香山学习期间,“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於是乎生。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者。” 1883年夏,回家乡居住期间,十七岁的孙中山经常向村民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指出百姓交了赋税,却没有从这个政府中得到益处,这应该“是天子的不是”。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 读书时与同学的合影 1886年夏,20岁时入美基督教会所办的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学堂(今中山医科大学前身)学习。 1887年9月,转学香港雅丽西医书院,该校按英国医科大学五年学制培养人才。 1892年7月毕业,获得可以行医的毕业执照。 孙中山习医动机: “以学堂为鼓吹之地 借医术为入世之媒” 孙中山毕

文档评论(0)

hello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