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与西夏的建立与兴亡-文学教育读本.pdfVIP

辽与西夏的建立与兴亡-文学教育读本.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辽与西夏的建立与兴亡 编者董原 目 录 辽朝的建立和政权的西迁 1 西夏的兴亡 98 1 辽与西夏的建立与兴亡 辽朝的建立和政权的西迁 辽朝的建国和奴隶起义 早在公元四世纪,即西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北 方的潢河(西拉木伦河)和土河(老哈河)一带,居住 着契丹族。这时的契丹人,主要还是经营渔猎。一年四 季,都在河中捕鱼,冬春水冻,凿冰钩鱼。男子和妇女 都骑马射猎。稍后,契丹人也经营畜牧。他们住在帐篷 里,“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在各处往来迁徙。 契丹的母系氏族制时期,没有留下历史的纪录。一 个长久流传的历史传说是:有男子乘白马沿土河而来, 女子驾青牛沿潢河而来,至木叶山,相遇为配偶,生八 子,以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这个传说显然没有他们 的历史那么古老,至多是反映着由母系氏族制过渡到父 系氏族制时期迁来这里的一段记忆。八子分八部说,表 示着契丹八部之间有着互为兄弟的血缘联系。他们共同 的男祖先,是来自以白马作象征的氏族。以青牛作象征 的氏族是属于八部以外的另一个部落,和八部通婚姻。 契丹的八部在北魏时已经有了确实的记载,八部各 有自己的名称:悉万丹、阿大何、具伏弗、郁羽陵、日 连、匹黎尔、吐六于、羽真侯(八部名据诸书参订)。这 些部名的确切含义,不很清楚,可能是来自最初居地的 小地名或者山川湖泊的名称。 公元三八九年,鲜卑族的拓拔珪建立北魏,曾经攻 2 辽与西夏的建立与兴亡 打过契丹。此后,契丹不断在北魏边塞侵扰,说明他们 已处在父权制时期,展开对外掳掠了。但是,在北魏统 治时期,契丹的八个部落,仍然是各自行动。他们各自 以马匹和皮毛与北魏相交换,还没有形成部落间的联合, 没有统一的组织。 契丹各部落各自分散活动的状况,大约延续了很久, 直到隋朝末年,才有了新的变化。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氏族部落的繁衍,逐水草而居的 契丹人日益要求开拓自己的领域,赶走他们的邻人,而 他们的强大的邻人也在对契丹进行侵袭。五五四年,北 齐文宣帝因契丹侵犯边地,分兵两路攻打契丹,契丹大 败,丧失了大批的人口和牲畜。一部分契丹人被北齐俘 掳了去,安置在各州。不久之后,契丹又遭到北方的强 邻突厥的侵袭。隋朝建立后,六○五年,隋将韦云起因 契丹在营州侵掠,发大兵击契丹。契丹遭到沉重的打击, 大量的人口和牲畜被隋兵掳走。 对外作战的迫切需要,促使契丹各部落逐渐地走向 联合。大约在隋末唐初,契丹八部已有作战的兵士四万 人,实际人口当已超过数倍。按照氏族制的惯例,互为 兄弟的各部落本来有着相互援助的义务。这时,他们开 始推举共同的酋长,遇有战事,召集各部落长共同商议, 调发兵众,协同作战。但平时狩猎生产,仍由各部落独 自进行。恩格斯在论述美洲印第安人的一个发展阶段时 指出:“亲属部落间的联盟,常因暂时的紧急需要而结 成,随着这一需要的消失即告解散。”隋末唐初的契丹 族正在发展到与此相似的一个历史阶段。 不过,契丹人并没有在这个暂时联合的阶段停留多 久,当他们认识到联合起来的力量,而外部和内部的那 3 辽与西夏的建立与兴亡 些条件又在要求他们增强这种力量的时候,这个暂时的 松散的联合,就迅速发展成为固定的永久的联盟了。 (一)部落联盟的发展 一、大贺氏部落联盟 六二八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酋长大贺氏摩会率领 各部落,依附于唐朝。唐太宗把旗鼓赐给摩会。在北方 诸族中,旗鼓从来是部落联盟长的象征。颁赐旗鼓即表 示对部落联盟长的承认。六四八年,唐朝又在契丹住地 设置松漠都督府,加给契丹联盟长窟哥以松漠都督的称 号,并赐姓李氏。契丹八部分设九州(匹黎尔分出赤山 州),各部落长(辱纥主)称刺史,受窟哥统辖。所谓八 部分设九州,加上松漠都督府大贺氏共为十州,只是因 为按照唐朝的制度,总管十州才能授给相当大都督的称 号,并不意味着契丹八部组织有了新的增加。揭开唐朝 封建政治制度和封号的外壳,这里反映的,正是契丹八 部统属于部落联盟的事实。 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大约在唐初已开始形成。它 一直存在到七三○年(唐玄宗开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