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
)
目 录
第一卷 1
第二卷 102
第三卷 137
林 伯 渠 传
第一卷
林伯渠,中国共产党内少数几个从本世纪初就投身
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名祖涵,号邃园。一
八八六年三月二十日(清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出生
于湖南省安福(今临澧)县城北约十公里的凉水井。这
里地处丘陵地带,是一个四面环山、泉甘土沃的小平原。
一道清溪流贯中央,两岸繁星般点缀着村舍人物,鸡犬
牛羊。
两百多年来,林伯渠的祖辈,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繁
衍生息。他的家庭,人们说是个“书香门第”。曾祖林
长槐,是道光年间的举人,先后任四川邻水、宜宾知县,
后擢升为叙永直隶厅同知。祖父林山萃,是个廪生,早
逝。父亲林鸿仪(1865—1906),曾在武昌博文
书院肄业,一八九三年中副贡生。一八九六年经武汉、
金陵、上海、烟台、天津赴京师,入太学肄业三年,并
兼教读。他研究过天文、地理、数学、矿学和中国历史
上的中兴之道,目睹列强侵略中国,清廷腐败无能,希
望中国变法自强。他学养深厚,崇尚“忠义”、“真直”、
“笃行”,主张士应“有忠义之性,怀真直之操”,“丹
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香,玉可碎而不
可攻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他居京师多年,从
不低眉折腰谄事权贵。在京完成学业之时,正值戊戌变
法失败,他没有去做官,而是毅然回到家乡,教几个从
学生徒。林伯渠的母亲李氏,是一农家妇女,她在以教
书为业的父亲的教导下,思想开朗,秉性慈祥,操持家
1
林 伯 渠 传
务,俭朴勤劳。
林伯渠的家庭,自曾祖父去世后,家道中落。父亲
在世时,有水田八石。父逝分家,兄弟四人(伯渠居长)
各分得二石,约合十二亩。
童年时的林伯渠,体弱多病。由于父亲经常在外,
母亲家务繁忙,祖母须为长房其他幼孙分心,加以山乡
小村,就医买药,路程很远,人力财力,都较艰难,因
而对他的调摄护理,势难周到。这时,家里对他偏重静
养,结果使他直至接近学龄时,还举止迟钝,言语不清,
甚至心神恍惚,视听模糊。这一情况,引起家人警惕。
他们认识到:伯渠的体质原是好的,一时体弱,让他长
期静养,反而变得长期体弱。俗语说:“抠成的疮,睏
成的病。”“坛里生豆芽,成菜不成材。”家人经过反
复商量,决定由静养改为以动养为主,让他经风雨,见
世面,在加强活动中增强体质。
年近七岁的伯渠,从家人的怀抱提携中解脱出来后,
象大梦后初醒。他来到村里的儿童中,同他们一道,跑
遍了周围的农田山林,辨认了许多草木虫鱼,甚至参加
拾穗摘瓜和扒柴割草的行列。
伯渠在这个年龄来到家庭以外的小世界,天地万物
都对他显得格外新鲜,他比一般儿童更加喜欢观察和思
考,象太阳升降,月相盈亏,风雨作息,寒暑往来,以
至迅雷斗阵,彩虹架桥等天象,一般人司空见惯,习而
不察,而在少年伯渠的心中,却常常激起疑惑与遐思。
此时,伯渠尚未系统地识字,但他的几个年岁稍长
的同伴,已入私塾念书。他常跟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