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础化学(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2章 原子結構與性質
2-1 原子結構
▓ 原子結構的發現歷程:
( 道耳頓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及定比定律提出「原子說」。 ( 湯姆森由陰極射線實驗證實電子的存在,並測得電子的荷質比。
密立坎從油滴實驗測出電子的電量為 1.60×10-19 庫侖。 ( 拉塞福由 ( 粒子散射實驗發現帶正電的原子核。
拉塞福提出原子核帶正電,電子繞核運轉的核型原子模型。 ( 湯姆森以真空放電管測量帶正電的氖氣離子(稱為陽極射線)之荷質比,發現氖的同位素。 ( 拉塞福以 ( 粒子撞擊氮原子核,發現質子。
莫斯利以質子數為原子序,建立現今的週期表。 ( 查兌克以 ( 粒子撞擊鈹原子核,發現中子。
一 原子概念的發展
1. 約在西元前五世紀,希臘哲學家德莫克列特士認為所有物質均由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原子組成,此為「原子」概念之濫觴,但毫無實驗根據。
2. 十九世紀初,道耳頓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及定比定律提出「原子說」,認為原子能以簡單整數比結合成化合物,但無法解釋以何種方式結合。
3. 1800 年,伏打(A. Volta)發明了電池──伏打堆。法拉第利用電池進行電解實驗,他認為,電解質在熔融態或水溶液中能產生「帶電粒子」,因而可以導電。由此可見,原子中應該具有更小的帶電物質。
二 原子模型的演進
1. 電子的發現:湯姆森陰極射線實驗。
(1) 陰極射線管(氣體放電管、克魯克斯 Crookes 管)
為克魯克斯設計,用來研究將高壓電通過低壓氣體時所產生的現象。霓虹燈管(充氖氣發紅光,充氙氣發藍光)、日光燈管、傳統電視映像管均依相同原理製造。
通電後管壁發出螢光,是因為由陰極發出的射線撞擊陽極後方的玻璃管壁上的螢光物而產生;此射線稱為陰極射線。
陰極射線的裝置及特性:
圖(a)
圖(b)
推論:有粒子或光從陰極射出,直線進行 推論:陰極射線具有質量 圖(C)
圖(d)
推論: 在電場、磁場中偏折,證明其不是光(電磁波)
由偏折方向證明,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粒子 (2) 湯姆森(Thomson)的陰極射線實驗 ( 確認電子的存在及測出其荷質比
不論電極板材料、填充的氣體為何,陰極射線的荷質比 均為1.76×108 庫侖∕克。
湯姆森認為此粒子為一基本粒子,後來證明陰極射線就是電子。
湯姆森提出的原子模型 ( 葡萄乾布丁模型
原子為質量、電荷密度均勻的球體。
帶負電的電子(葡萄乾)均勻散布在帶正電荷的球體中。
因為正、負電荷等量,故原子呈電中性。
▲原子之葡萄乾布丁模型示意圖
(3) 密立坎(Millikan)的油滴實驗 ( 測得電子電量
測得每個帶電油滴的電量皆為-1.60×10-19 庫侖的整數倍,因而測出電子電量 e=-1.60×10-19 庫侖
將 e 值代入電子的荷質比:=1.76×108 庫侖∕克
▲油滴實驗的裝置示意圖
( 可求出電子的質量 m=9.10×10-28 克
2. 原子核的發現:拉塞福的 ( 粒子散射實驗。
( 粒子為氦原子核(He2+),帶 2 單位正電荷,質量遠比金原子輕。
實驗發現 拉塞福的推論
▲實驗裝置與觀測結果
(1) 大部分的 ( 粒子直接穿過金箔
(2) 少數 ( 粒子以小角度偏折,極少數以大角度偏折
▲拉塞福所提的「核原子模型」,類似太陽系
(1) 原子內部極大部分區域是空的,電子繞核運轉。原子與原子核之直徑比約為 105:1
(2) 原子極大部分質量集中在一極大而帶正電的核(原子核)上 3. 質子的發現:拉塞福以 ( 粒子(He)撞擊氮原子核,發現質子。He+N → O+H(或 p,質子)
4. 中子的發現:查兌克以 ( 粒子撞擊鈹原子核,發現中子。He+Be → C+n(中子)
例題1 原子結構發展史
下列對於原子結構發展史及相關實驗的敘述,何者正確?
(A)湯姆森證實陰極射線為電磁波 (B)拉塞福由 ( 粒子散射實驗發現了帶正電的質子 (C)最早被發現的基本粒子為電子 (D)密立坎由油滴實驗測出電子的電量 (E)查兌克以 ( 粒子撞擊鈹原子核,發現了中子。
答 (C)(D)(E)
解 (A) 應是電子。
(B) 發現了原子核。
類題 1 下列有關拉塞福 ( 粒子散射實驗的敘述,何者正確?
(A) ( 粒子就是電子 (B)大部分的 ( 粒子筆直穿透金箔 (C)拉塞福認為原子絕大部分的質量集中在原子核 (D)由此實驗可知原子核內含有中子與質子 (E)拉塞福的實驗推翻了湯姆森的葡萄乾布丁原子模型。
答 (B)(C)(E)
5. 原子結構:所有元素中,只有氫無中子,其餘元素均有電子、中子及質子。
註 1 單位電荷=1.60×10-19 庫侖
6. 元素、基本粒子的詳細表示法:
註 基本粒子的比較:
粒 子 電子(e、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