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与戏曲学案(岳麓版)
第9、10课 文学与戏曲
【课程标准】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特点。
2.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和戏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2.注意把握文学戏曲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认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梳理 学思结合 一、文学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
⑴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⑵内容:保存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三部分其中
(二)戏曲的形成——南戏(宋)
1.背景:⑴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⑵出现专门娱乐场所——瓦舍
2.地点:浙江温州一带
2.特点:是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
(三)戏曲的成熟和发展——元杂剧和昆曲
1.元杂剧
⑴特点:①多种表演形式结合;
②有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③用演员的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
⑵地位及影响
①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 ;
②形成了中国戏曲的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
⑶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①元曲四大家: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②王实甫《西厢记》
2.昆曲(明中叶到清中期)
⑴艺术特色
①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刻,
②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
③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熔诗、乐、歌、舞、戏于一体。
⑵代表:汤显祖的《牡丹亭》
⑶地位:百戏之祖
(四)戏曲的繁荣——京剧
1.京剧形成的背景
⑴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提供有利条件。
⑵社会各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统治者大力提倡;下层群众需要)。
⑶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形成的关键。
⑷广大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2.京剧的形成繁荣
⑴形成: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融合吸收形成京剧。
⑵繁荣:同光十三绝
3.艺术特色
⑴内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补充)
⑵角色: _____________ 四大行当。
⑶表演艺术:发扬 的传统,
综合运用 等艺术手段
⑷乐器:用锣鼓和京胡、二胡和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
⑸唱腔“字正腔圆”、念白渗透文学情韵,亮相和定型给人雕塑的美感
4.地位(意义)
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1.唐诗、宋词、元曲繁荣的原因?
2.概述明清小说的特色,指出这些特色与明清社会变迁的联系。
3.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及表现?
4.南戏形成原因?
5.元杂剧繁荣的原因:(补充)
①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②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宣泄在戏剧中。
6.为什么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7.分析在戏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政治:元杂剧(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对现实的不满宣泄在戏剧中。)
京剧(统治者大力提倡)
经济: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
文化:知识群体队伍的壮大;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京剧的形成,是地方戏曲与北京语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合作探究】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