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子商务模式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模型 - 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电子商务》课程论文 经济学 (数理经济方向) 俞圣涵 11307100033
电子商务模式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模型
——基于Waze 的案例分析
俞圣涵
(复旦大学 经济学 (数理经济方向))
摘 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信息技术(尤其是Web 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历史。
在此基础上归纳其发展趋势,提出一个双螺旋结构的 “信息技术- 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模
型,并且总结了电子商务焦点从群体向个体的转变,注重分布式合作和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
最后,本文以Waze 网站为案例,分析了其的特点和盈利模式,以此来论证上述模型和理论
对于互联网企业的适用性。
关键词:电子商务模式;信息技术;地图;Web2.0
一、引言
从上世纪90 年代起,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模
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信息技术的革新导致了各个行业从传统的产业模式向高度信息化的产
业模式逐渐过渡。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催生出了新的商务模式,孕育着无限的商机。在
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不断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已有的价值链进行改进
以适应新的商务模式,而更多的新兴 IT 技术企业随着日益增长的需求应运而生,开拓了新
的市场,创造了崭新的价值链。可以说,信息技术引领着商业模式不断地创新,同时新的商
业理念也会对信息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商业模式的发展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商业
模式也受到信息技术的限制。因此,在不同的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商业模
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拥有时代的局限性。本文首先将回顾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
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商务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商务模式的演变来探寻其中的内
在联系和发展趋势,最后以电子地图导航网站Waze 为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信息技术与商业
模式的关系。
二、回顾Web 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
在90 年代早期,随着万维网(World Wide Web )向大众开放,第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
Web1.0 走近了公众视线。Web1.0 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
《电子商务》课程论文 经济学 (数理经济方向) 俞圣涵 11307100033
1. Web1.0 网页是一个完全静态的网页。
2. Web1.0 网站的是单向性的网站,即外部不能修改网站内容和数据和没有用户生成内
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
3. Web1.0 技术是基于中心化的网络结构,即通过终端与中心计算机或者服务器连接来
获取信息。
Web1.0 的特征决定了其商业模式的发展。传统的制造企业把互联网网站当做企业的宣
传册,将企业的资料以及提供的产品、服务等其他信息置于互联网上进行宣传,希望借此提
升在现实生活中的品牌知名度以及销售额,并利用公司的主营业务的收益的一部分来维护网
站的运行。而第一代互联网企业,如Yahoo!等门户网站,通过提供海量的新闻以及其他分类
信息吸引用户的访问,以广告的收入作为企业收入唯一来源。在Web1.0 的商业模式中,企
业盈利的能力与否取决于网页广告能创造价值,其中访问量和点击率是决定广告收入的两个
重要的因素。但是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的多样化,单从访问量上已经无法准
确的评估广告的价值。当广告投放者对于广告的效应不那么乐观时,Web1.0 的商业模式也
就遇到了发展带来的瓶颈。
从90 年代末期,以谷歌公司、亚马逊公司等为代表的基于Web2.0 技术的互联网企业
逐渐兴起。Web2.0 概念的萌芽是在BBS 以及Blog 上,后来发展为社交网络、微博、即时交
流、电子购物网站等一系列的实体形态。与Web1.0 相对应的,Web2.0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Web2.0 的网页是基于动态技术的网页,可以利用软件自动对于数据进行动态处理。
并实时发布。
2. Web2.0 网站是一个开放的、交互性的网站,支持用户生成内容。
3. Web2.0 是一个去中心化、注重点对点分享的网络结构理念,使终端与终端之间的连
接成为了可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