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MSCT联合CR对枢椎齿状突骨折诊断价值
MSCT联合CR对枢椎齿状突骨折诊断价值[摘要] 目的 探讨CR与MSCT对枢椎齿状突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CR及MSCT检查确诊为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CR检查检出枢椎齿状突骨折28例(占77.0%);MSCT轴位像上检出30例(占83.3%),MPR图像检出34例(占94.4%),MSCT轴位图像结合MPR图像检出骨折100%。结论 MSCT轴扫与MPR技术的的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优于单独使用CR或MSCT检查。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CR;MSCT
[中图分类号] R814.4;R814.42[中图分类号]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4-163-02
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累及寰枢椎区稳定性的严重损伤,在成人颈椎骨折脱位中占10%~15%。目前,我院对枢椎齿状突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CR)、CT(MSCT)等影像学检查技术。本研究针对我地区两家医院自2005年12月~2008年6月间36例确诊为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R联合MSCT对枢椎齿状突骨折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自2005年12月~2008年6月期间临床确诊为齿状突骨折病人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5~45岁,平均32岁。损伤原因:交通事故16例,跌落伤14例,坠物砸伤6例。
1.2临床表现
枕部和颈后疼痛疼痛20例,颈部活动受限10例,完全性瘫痪4例,不全性颈髓损伤表现2例。
1.3扫描方法
1.3.1CR行常规摄颈椎正、侧位片,前后位开口位片,需要时加拍颈椎双斜位片。
1.3.2MSCTPHILIPS Brilliance-6slice全身螺旋CT扫描机,取标准仰卧位,以鞍底为基线向下扫描,至C7椎体中部水平。层厚2mm,层间距1mm,螺距0.9。GE Hispeed FX/I型全身螺旋CT扫描机,取标准仰卧位,以鞍底为基线向下扫描,至C7椎体中部水平,扫描平面尽量与第2颈椎椎体下缘平行。层厚2mm,层间距2mm,螺距1.0,行薄层(2~3mm)扫描并做多平面重建而获取图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齿状突骨折的CR片表现
CR片阳性28例(占77.0%)。其中12例开口位片上显示枢椎齿状突位置明显升高且与两侧块间距不对称,并可见明显的骨折线及骨碎片;6例在CR侧位片显示上颈椎顺列不整齐,3例显示寰椎后缘与齿状突前缘间距增大;1例齿状突尖部位置略高,开口位片上向一侧偏斜,并见斜行骨折线,齿状突尖呈游离状。另有8例CR片未发现异常。
2.2MSCT表现
MSCT从轴位像上检查30例(占83.3%),MPR图像诊断34例(占94.4%),而结合轴位MSCT图像及薄层MPR图像,MSCT诊断所有骨折的准确率达100%。按照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的也是最简单的齿状突骨折分类方法,即Anderson和DAlonzo分类法[1],将齿状突骨折分为三型:Ⅰ型即齿状突尖端骨折1例(占2.8%);Ⅱ型即为齿状突与枢椎椎体连接处的基底骨折14例(占38.9%);Ⅲ型为枢椎椎体部骨折21例(占58.3%)。根据多平面重组,修正齿状突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者10例;其中齿状突向后移位者5例,无移位者3例,向前移位者2例。合并周围骨折14例。
2.3CR与MSCT的诊断价值
对于CR片已明确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即CR(+)组共28例,同时行螺旋CT检查明确骨折类型,行矢状位及冠状位的多平面重组26例。对CR片显示阴性(8例)而临床又高度怀疑有骨折者进一步行螺旋CT检查,发现MSCT(+)4例,其MSCT扫描的结果显示为齿状突基底部横形骨折,断端无移位,脊髓无受压。MSCT轴扫联合CR技术的诊断与单一检查技术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32,P0.05)。
3讨论
齿状突骨折主要是由水平剪切力与轴向压缩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在临床上广泛采用的是1974年Anderson和D.Alonzo依据齿状突解剖和骨折情况所做的分型。齿状突骨折依据齿状突骨折线的部位分为3型:Ⅰ型,骨折位于齿状突尖部的斜行骨折线,约占4%,为稳定性创伤;Ⅱ型,骨折位于齿状突与枢椎体交接部,呈横行或斜行骨折线,此型最多见,约占65%,为不稳定性骨折;Ⅲ型,齿状突骨折位于枢椎椎体上部,约占31%[3]。多数学者认为,对于Ⅱ型及不稳定的Ⅲ型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故MSCT的诊断结果对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X线平片可根据骨折线、局部成角,椎前软组织肿胀等X线征象而作出齿状突骨折诊断。CR是在传统X线基础上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