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探究述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探究述评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探究述评关键词:留守妇女;制度背景;集体认同;符号暴力 摘要:本文对国内学者在留守妇女的产生原因、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婚姻状况以及生存状况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进一步研究制度背景下的留守妇女为何没有形成集体认同感、留守妇女如何打破“符号暴力”等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82 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4-2563(2008)01-0081-05 Research on Rural Women Who Remain Rural ZHU Hai-zhong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t th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50093, Jiangsu Province, China) Keywords: women who remain rural, system background, collective identity, violence imposed by stigma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background in which rural women who remain rural arise, and the changes in their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marital and living conditions. It discusses how to further studies on rural women remaining rural, why there is a lack of collective identity among them and how they could break away from “violence imposed by stigma”.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丈夫长期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自己则留居农村的己婚妇女。留守妇女不能等同于农业女性化中的女性,因为留守妇女很多从事的是非农业生产。她们的规模在4000-5000万之间。[1]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男子进城务工,留守妇女问题在两个层面上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一方面,由于留守妇女已成为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地方特色产业的主力军、家庭教育的实际承担者,以及文明乡风和基层民主的主要参与者,因此,重视留守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2] 另一方面,作为又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妇女不仅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工的困境,[3] 她们自身也承担着生理、心理、安全等多重负担。近年来,农村留守妇女受到骚扰和侵犯的报道在媒体上屡屡出现:1999年11月,在安徽省潜山县王河镇利华村,犯罪嫌疑人多次骚扰留守妇女侯彩霞不成,竟将侯及其两个女儿活活烧死在床上。[4] 2003年,安徽省怀宁县破获一起特大侵袭留守村妇案件。两名罪犯自1998年以来,强奸留守妇女达31起之多。[5]于是,在惊愕之余,人们自然需要更多地了解留守妇女的现状,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她们困境的措施。 一、留守妇女的产生 在宏观层面上,留守妇女的产生与新中国独特的现代化模式相关。在不具备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因素成长的社会条件的情况下,中国选择了牺牲农业以发展工业的道路,由此人为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制度。改革开放后,随着城乡壁垒的逐步打开,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懂得要向城市索取资源,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由此产生。农村劳动力候鸟式的流动虽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6] 但导致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障碍并没有被废除,特别是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资源和利益,如就业、就学、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等,它们构成了阻隔农民工进城的最大障碍。这些障碍提高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在很难承受高成本的情况下,大部分家庭只能选择一个人外出。这一状况对农民至少产生两种影响:在家庭模式上,夫妻分居将是一个独特而长期存在的现象;[7]在生产模式上,导致“男工女耕”和农业女性化现象。这种现象最早为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所关注,但他们主要集中于农业女性化对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当妇女工作者加入这一行列之后,则更为关注这一分工模式对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影响。[8] 在面临去留抉择的时候,为什么绝大部分妇女选择让她们的丈夫外出而自己留守呢?有代表性的回答包括:农村性别分工弹性(留守妇女既能“织”也能“耕”,是劳动中的多面手)使留守妇女在男性流入城市后,能够独立承担起全部农副业劳动和家务劳动。[9] 被农村妇女和男性内化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