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基本病因及药物治疗方法.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冠心病基本病因及药物治疗方法

冠心病基本病因及药物治疗方法[摘要] 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造成中老年人死亡的首要病因。因此,预防和治疗冠心病、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 [关键词] 冠心病;病因;预防;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156-02 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中老年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造成中老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预防和治疗冠心病,降低其发病率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此病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膳食结构不能合理调节,导致过多的摄入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过高的食物,使体内胆固醇含量增高。市场的竞争,就业的竞争,使部分人不适应这一变革的现实,导致精神紧张疲劳失调,使内分泌功能紊乱,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引发高血压造成脂肪代谢紊乱。 1 冠心病的基本病因 1.1 饮食结构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多的摄取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各类肉食,蛋黄等,使人体体内胆固醇含量增多。 1.2 竞争压力的增加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导致部分人精神紧张、失眠。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水平增加,引发高血压,同时还可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而高血压、高胆固醇水平的周期性升高,将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空气环境污染的变化,使人体血管内毒性物质PAF明显升高,进而造成冠状动脉血管壁的受损,脂肪堆积后产生动脉粥样病变,同时PAF还不断吸附凝聚性增强的血小板,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管内膜的增厚变硬,使心脏供血不足。 2 一般的预防治疗措施 ①调节膳食结构,脂肪与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的摄入量应控制在占总热量30%以下,动物蛋白的摄入量控制在20%~50%以下,植物蛋白要增加,推荐大豆蛋白,因为含豆固醇可降低胆固醇。WHC在30多个国家调查发现进食大豆等植物蛋白多的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60%~70%,对肥胖者,高甘油三酯者尤应限制,应增加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如稻米、马铃薯等。 ②水果蔬菜有丰富的食物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并可预防便秘,如黑木耳、洋葱、大蒜、香菇、姜、海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脂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降压、利尿、镇静,有利于预防冠心病。③水和矿物质,适当增加有益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如镁、钙、锰、铜、锌等的比值,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④调味品,盐、酱油的摄入量与高血压成正比,建议每日摄入食盐3~5 g,酱油也不宜过多食用,味精含钠高,高血压者宜少食为佳,茶叶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益。⑤进行必要的锻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应制怒,去除烦恼,乐观愉快,劳逸结合,有利于预防冠心病。 3 冠心病药物治疗方法 多数病人有典型的心绞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无明显胸痛,而仅表现为胸部不适或发紧感。不同的临床表现预后不同,药物治疗措施也有差异。 3.1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它通过不可逆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致使TXA2的合成减少,而后者可引起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从而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它可以降低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血管病变的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阿司匹林75 mg/d口服,即可降低心原性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AMI病人除急性期常规使用外,还应长期使用,作为AMI的二期预防,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目前对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尚有不同意见。临床研究报道,小剂量可有效地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3.2 抗凝治疗 肝素首先与ATⅢ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凝血酶、Ⅹa及ⅠⅩa等因子,另外还有抗炎、抗氧化作用。静脉使用时先推注5 000 U,然后再静脉点滴维持,使APTT维持在对照值的1.5~2.0倍或保持在45~60 s。静脉持续注射肝素,对减轻心肌缺血及心绞痛症状优于皮下注射途径,多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AMI病人。皮下肝素常用剂量为6 250~12 500 U,2次/d,持续7~10 d,无需监测凝血象。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在使用静脉肝素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以免停用肝素后病情反复。 3.3 溶栓治疗 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发病机制。静脉溶栓临床试验的结果未能证实其益处,但出血并发症增加,甚至死亡率增加,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溶栓后病变部位血栓被溶解,胶原纤维暴露,诱发血小板聚集,从而促使新鲜血栓形成。不稳定型心绞痛时的血栓富含血小板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