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习记忆中突触可塑性.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学习记忆中突触可塑性

浅议学习记忆中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是脑的基本功能,学习记忆作为脑内高级活动之一,其实质是信号转导和处理问题,而一切功能的产生都是以特定结构为基础的。人类大脑包含数千亿神经元。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连接点,它是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基础。 1突触可塑性 突触可塑性即突触传递效率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持续性上调或下调的特性。广义的突触可塑性包括突触传递可塑性、突触发育可塑性和突触形态可塑性。一般如未作特殊说明, 即指突触传递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科学领域近年来进展最快、取得成果最大的研究领域。 2突触前可塑性的结构基础及分子机制 突触前可塑性的结构基础主要有3个:突触囊泡、囊泡内的神经递质以及突触活动区。突触前待释放的囊泡数量与释放概率有关,数量越多,释放概率增大,突触后反应也相对增强。囊泡内的递质浓度是相同的,所以囊泡体积越大其递质含量越多。突触活动区是指搭靠在突触前膜囊泡与电压依赖型钙通道蛋白紧密镶嵌而成的致密区。突触活动区的数量与面积大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发育后神经活动过程中受到调节而变化。 突触前末梢内蛋白质形成是突触可塑性关键因素之一。囊泡膜和突触前膜的融合是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关键,它们之间的融合需要依赖SNARR( soluble NSF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 核心复合体的形成。因此,所有介导囊泡融合的分子和所有参与囊泡内吞的分子都有可能参与调节突触囊泡的形态发生和神经递质释放,包括钙离子感受器、各种蛋白激酶、多种突触囊泡膜蛋白。G蛋白可能通过钙离子通道的作用改变其动力学,从而影响钙离子内流。当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时,激活各种蛋白激酶,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并使大量储存囊泡内处于制动状态的突触囊泡膜蛋白被CaMKⅡ磷酸化而解聚,从而动员待释放囊泡进入释放状态。同时,作为钙离子感受器的囊泡蛋白通过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来调节胞吐过程。而一些钙离子敏感的酶类如钙调神经磷酸酶等可对胞吐进行负调控。此外,突触后分子还可经过逆行信使形式参与。突触前可塑性的发生过程中, Irina 等[1]发现Ca2+和NMDA依赖性的NO从突触后释放后可作为逆行信使弥散到突触前膜,诱导出突触前线状伪足,调控突触前活动区的形成,参与突触发生和棘突形成。CO、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激活因子等都可能是逆行性信使。位于突触前膜的GAP-43 (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 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种特异性磷蛋白,它是PKC的主要底物蛋白之一。它的磷酸化可释放与之结合的钙调素,刺激F-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的聚合使生长锥在形态上更具活力,并抵抗其回缩,调节神经末端的出芽。在信号转导的第二信使系统中,受体介导PIP2水解产生DAG和IP3。DAG主要激活PKC,IP3则能诱发肌浆网中的Ca2 +释放,提高胞浆中Ca2 +浓度。而磷酸化的GAP-43能抑制纯化PIP-PIP2 激酶的活性,从而抑制PIP2的产生,对PKC和Ca2 +进行负反馈。 3突触后可塑性的结构基础及分子机制 突触后可塑性结构基础最重要的是附于突触后膜胞浆侧厚约50nm的一种超微结构-突触后致密物(PSD) ,含有30余种与突触传递紧密相关的蛋白成分。其厚度、长度与面积在长时程增强(LTP)形成中均发现有增加现象,由此推测PSD的变化可能是突触功效增强的物质基础。神经递质受体激活后除了引发一系列胞内级联反应,还可激活即早基因(c-fos、c-jun、Arc、c-myc),生成蛋白质作为转录调节因子或第三信使,引起细胞功能和结构长时间的适应性改变,具有将短时程信号与长时程改变耦联起来的作用。 突触后神经递质受体中谷氨酸受体( GluRs) 是形成LTP的关键。根据选择性激动剂的不同,将谷氨酸受体分为五型: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γ-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嗯唑丙酸(又称使君子酸,AMPA)受体、海人藻酸(kainic acid, KA)受体、代谢性谷氨酸受体(mGluR)和L-2-氨基-4-磷酰丁酸(L-AP4)受体。AMPA受体与KA受体合称为非NMDA受体。NMDA受体与非NMDA受体属于配体门控的离子型通道受体, 与离子通道相耦联。而mGluR和L-AP4受体则属于G蛋白偶联的受体,通过激活细胞内第二信使发挥作用。 LTP的诱发根据是否需要NMDA受体的参与分为NMDA受体依赖性和非NMDA受体依赖性两大类。 经典NMDA受体依赖的LTP一般认为需要NMDA受体的激活。它既需要受体与配体的结合,还需要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单次低频刺激CA3锥体细胞发出Schaffer侧支就可引起突触后海马CA1细胞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但这个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