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其血气点睛清热解毒之感悟.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疏其血气点睛清热解毒之感悟

疏其血气点睛清热解毒之感悟[摘要] 目的:运用中医气血理论,疏其血气于清热解毒诸方,以治疗乳痈、肺痈、石淋,寓求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大法。方法:疏其血气于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乳痈,于白虎汤中治疗肺痈,于八正散中治疗石淋,旨在求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大法。结果:疏其血气于清热解毒诸方之中,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清热解毒。结论:疏其血气于清热解毒诸方乃点眼文笔,提示我们在临证中,要善于运用中医理论,合理配伍,辨证施治。 [关键字] 疏其血气;清热解毒;辨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8)11(a)-155-01 本文运用中医气血理论,将疏其血气运用在清热解毒诸方中,以求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大法。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乳痈,乃惯法,然尤妇乳乃确以气血通调为顺,不疏其血气安能消其痈肿;肺痈以清热解毒乃正治,加以疏其血气确胜于单纯白虎汤;石淋以八正散清热利湿通淋解毒,软坚排石,加以疏其血气乃点睛之笔。 1 清热解毒治乳痈,疏其血气显殊功 患者,女,24岁,2005年7月14日初诊。产后1周后右乳外上象限扪及结块,炽热红肿涨痛,乳汁不下,身热溲赤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热毒壅滞,乳络不宣,拟以清热解毒,方举五味消毒饮加味:金银花20 g ,菊花20 g ,蒲公英15 g,天葵8 g,地丁12 g,柴胡8 g,薄荷15 g。5剂后,右乳热痛大减,但结块如初,色转暗红,原方再进3剂,仍如旧。上方加甲珠10 g,皂角刺12 g,王不留行12 g,橘络12 g,3剂,疏其血气,破其痈结,予热毒以出路。服毕,肿块渐消,乳汁通利。 2 清热解毒疗肺痈,疏其血气起胶着 患者,男,12岁,2000年6月8号初诊。上感风热1周,辛凉解表无效,今身热,咳嗽黄痰,胸痛气短,烦渴汗出,溲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洪数,体温38.2℃,X线片:肺炎。拟白虎汤加减:石膏20 g,知母15 g,甘草6 g,金银花20 g,鱼腥草20 g,芦根12 g,白茅根12 g,生地12 g,蒲公英15 g。5剂,诸证大减,效不更方。再进5剂,反正邪胶着,效不彰显,又现神疲纳差,X线片示阴形未吸收,体温37.8℃,上方加甲珠8 g,皂角刺15 g,郁金12 g,赤芍12 g,桂枝8 g。又5剂,旨在资以疏其血气点睛清热解毒,终使血气条达,热退瘀清毒消而收功。 3 清热解毒排石淋,疏其血气以点睛 患者,男,34岁,2007年11月10日初诊。腰酸腰困,小溲赤痛不畅2年余。前医拟肾虚予六味地黄之类不效,后经常规查体,B超示:右肾0.3 cm×0.2 cm结石,又遵八正散清热利湿通淋解毒,软坚排石月余,效不显,结石如故,反添下肢不温,倦怠乏力。刻下:腰酸腰困,小溲不畅涩痛,脉弦,舌暗。拟方如下:皂角刺12 g,甲珠6 g,半枝莲15 g,车前子12 g,?蓄12 g,瞿麦12 g,滑石12 g,甘草6 g,郁金12 g,赤勺12 g,沉香12 g,桃仁6 g。20余剂后,诸证若失,复查B超,结石消失。 《内经》曰:“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中医有阴阳理论、气血理论、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气血流行全身,乃是脏腑、经络、形体、九窍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以流畅和平衡为贵,如果气血失去流畅就会产生淤血,淤血阻于体内,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导致气血艰涩和失衡,这样势必影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引起病变,所以治病养生,当重疏其血气。疏其血气于清热解毒均为临床之惯法,清热解毒无效而束手时,点睛以疏其血气尤神来之笔。感悟《素问“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大义也,且在治疗上,如《内经》曰:“通其脏脉”,“疏其血气”,“令其条达”,祛湿毒之邪为要。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清热解毒与通阳、助阳为第一要务。疏其血气于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乳痈,于白虎汤中治疗肺痈,于八正散中治疗石淋,从“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来立法。结果证实,其疗效明显胜于单纯的清热解毒,提示我们在临证中,要善于运用中医理论,合理配伍,辨证施治。 [参考文献] [1]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甘肃省新医药学研究所.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4]张文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08-03-01)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