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30309
现代文阅读训练·必考(2)
概念的把握
[理解]
训练1 在朱(自清)先生关于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中,新诗思想内容的现代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朱先生在考察中国新诗的诞生历史时,首先注意的就是启蒙时期的新诗与“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密切联系:“那时是个解放的时代。解放从思想起头,人人对于一切传统都有意见,都爱议论。作文如此,作诗也如此。他们关心人生、大自然以及被损害的人。关心人生,便阐发自我价值,关心大自然,便阐发泛神论,关心被损害的人,便阐发人道主义”;这样,“说理”就成为初期新诗的“主调之一”,它表明了新诗与时代及时代先进思潮之间的血肉联系。朱先生还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从新诗运动开始,就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诗”;他并且具体考察了新、旧诗人与人民之间的不同关系和态度,以充分揭示新诗在思想倾向上的现代化特征。他说,“旧诗里原有叙述民间疾苦的诗,……可是新诗人的立场不同,不是从上层往下看,是与劳苦的人站在一层而代他们说话”;朱先生以极大热情为这类社会主义倾向的“表现劳苦生活”的诗辩护,指出“有些人不承认这类诗,以为必得表现微妙的情景才是的”,是一种狭隘的观念。
◆ 根据文段内容,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先生认为,“讲道理”是“新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B.朱自清先生认为,“新诗”是与时代思潮紧密联系一起的。
C.文中的“社会主义倾向”是指新诗表现了“劳苦生活”。
D.文中的“狭隘观念”是指表现微妙的“劳苦生活”情景。
训练2 市场化的社会趋势给长篇小说创作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因为商业运作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通俗化和娱乐性,[于是]为了商业价值往往要迎合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心理,忽视文学应有的认识作用与教育作用,娱乐至上超越了应有的精神追求,以致平庸大行其道,媚俗倾向屡禁不止。为了钱而写作,更是有悖于艺术的本性。马克思说:“诗一旦成为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所以作家首先应加强艺术创作的自觉性和应有的社会责任心。
◆ 下列各项中,对“诗一旦成为诗人的手段”中的“手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商业运作行为 B.娱乐至上的方法
C.文化消费手段 D.平庸媚俗的创作
词义——词典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语境义
*
手段(词典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
手段(语境义)——为获得钱财的商业行为。
[为获得商业价值的途径]
诗一旦成为诗人为获得商业价值的途径,那么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
【分析】 A项注意文中“市场化”“商业运作”“为了钱而写作”等表述。
其他三项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结果。
训练3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过去的一切东西都是传统。传统首先是一些被公认为正当的东西,同时也是能够被群体所接受的东西。这种正当性意味着传统是天经地义、无须论证和说明就为人们所接受的。天经地义的东西当然具有权威性,“人们在做的时候。往往不假思索,就那样说、那样想,就那样去判断……这样做,比较顺眼;这样做,容易被大家所接受。”久而久之,则在群体中形成一种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生活情趣、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独有特色,进而呈现为一种巨大的习以为常的惯性力量。群体中的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按照相类的模式去表现,并朝着大致相同的目标去行进,而这种由独特模式所展现出的相似性,又使群体中人与人之间有了交流与沟通的基础,进而呈现为群体的凝聚力与亲和力。正是借助于传统,人们方能相互联系和逐步凝聚起来,并将先人的经验与成就传递给后人,使文化得以保存、传承与延续。
◆下列各项中,对“传统”有关内容的解释,与原文表述不符的有
A.传统是一些被公认为正确并且能够被群体所接受的东西。
B.文化将过去的一些东西保存并传承下来,便形成了传统。
C.传统常呈现在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生活情趣、价值观念
等方面。
D.传统具有权威性,具有凝聚力与亲和力,是一种巨大的惯
性力量。
训练4 诗与直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