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与张学文老先生商榷有关‘个’的概念.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与张学文老先生商榷有关‘个’的概念

与张学文老先生商榷有关“个”的概念 邓晓明 2011年 10月 10 日 近日看到了张老在系列文章中对“个”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 法。受本人知识面及理解力的限制,如果有错误,或不当的地方,望张老海涵。 1、同意张老的说法,“个”是原始的概念和量化的起点 康托(G.Cantor)的老师,也是他的劲敌 L. Kronecker 有句名言:“上帝创造了自然数, 其余都是人的工作。”他还进一步明确地说过:“一切最根本的数学结果最终可以用整数性质 的简单形式来表达。” 狩猎、农耕,最原始的计数恐怕就涉及“个”了。给某一类对象“个”一一对应地数数 和编号。数数是为了知道多少;编号是为了排序。从另一个方面理解,这个世界在人的眼里, 或许就是“离散化”的。虽然时空本身是否具有量子性还没有定论,但一般的情形是,结构 与层次是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从基本粒子到宏观物体,直至星系或星系团都在某一个(如 尺度)层次上有其相对稳定的“独立结构”。作为观察者的我们,面对某些类型或同质的“独 立结构”,自然就产生了“个”的概念,可见自然数的概念是自然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这 似乎是“上帝创造了自然数”的由来。到了近代才有了关于自然数的相关理论。1889 年, 皮亚诺(G. Peano)追寻欧几里德的足迹,建立了自然数的公理系统。从而奏响了 20 世纪 初所演绎的公理化热潮的序曲。 对“其余都是人的工作”,我的理解是:在实分析中,通过自然数集 N,人为地构造有 理数(比例数)集 Q,无理数(非比例数)集 R\Q,进而完成了实数集 R 的构建。我们知道 R 是微积分学的基础。这一构建工作的确是神奇的,它使我们经验中,当然也包括超验部分, 出现的每一种可能的量“值”,不管是原始、基本的“个”还是有理数的全体,及一时曾令 2 2 人费解的,结构性计算的信息值,如几何学上的单位边长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2=√1 +1 , 圆周率π=L/D 以及实际问题的方程解等无理数的全体,都统一在了 R 中,并揭示了数与形 的本质联系。正是这种似乎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的“人的工作”,从 N 到 R,再到微积分,不 但彰显了人的智慧,也使人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实现了本质上的飞跃。我们知道,通过微积 分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才有了我们今天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一切令上帝都会刮目相看的成就。 回顾历史,我们不能忽略这样的事实。关于数的基础理论的构建其实都是后来所做的“补 救”工作。如果从出身于路桥工程师的法国数学家柯西(A. Cauchy)的工作算起,距今也 只不过 200多年。而此前,数学大厦的主体工程早已完工。最初的“连续统”概念则是出于 某种直觉。欧几里德在总结前人工作时,把杂乱无章,各种零散的知识统一在了几条“公理” 和“公设”之下,从而开创了“公理化”道路的先河。《原本》中的“公理”和“公设”都 是有自然直观对象的。“点、线、面”概念的提取,符合我们人脑结构所决定的对自然的反 映方式。演绎推理也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虽然“连续统”不是客观实在,是一种虚构的“模 型”,但我们的大脑正是通过抽象“模型”与客观世界建立联系的。 2、自然数 1 就是“个”的形式化符号,而且是不定义概念 张老提议,在更高的层面上提炼“个”的概念,并枚举了大量事实来说明其普遍性。的 确,“个”几乎囊括了我们经验的一切领域。这正是其外延宽泛的体现。这种一般化程度高 的对象是高度抽象及可形式化的基础。 东、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汉语在表达数量关系的词句中离不开量词。其中“个”是最 通用的一种,其变体也不胜枚举,如只、头、件、次 … 等等。究其原因,或许汉语的文学 基因较重,强调形象生动,如“一叶扁舟”的“叶”字也是一个量词。而在大多数西语中, 通常都没有“个”这样的量词(罕见)。例如,英语中的量词不能作为单数可数名词的“单 位”。一般情况下,直接在可数名词前加上某个自然数来表达多少。其实,在古汉语中也不 乏抽掉“个”的词句,如“三人行…”,“一山一寺十僧人”。即使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类似 的例子,如“两点定一直线”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