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商乐在汉唐之际的流变与发展-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硕博士班
華岡史學 第三期
中國民國 104 年12月
清商樂在漢唐之際的流變與發展
薛幼貞 *
104.07.31 收稿
104.12.01 審查通過
104.12.15 定稿
摘 要
清商樂從曹魏即受到宮廷重視,經歷兩晉與南北朝,逐漸發
展成主導地位之一,作為宮廷音樂種類的清商樂,有不同時期的
需求與器樂配置的考量。沈括《夢溪筆談》用「前世新聲」反映
清商樂在現實歷史的變革途徑,是研究清商樂的基本藍圖。但以
清商樂「前世新聲」的意義而言,並不單純為先秦房中曲之遺聲
到江南新聲的理解。在轉化過程中,文獻在敘述上有諸多歧異與
僭越禮儀等等,且各諸史〈音樂志〉對清商樂的見解彼此間又有
差異,必須從其他〈列傳〉、〈職官志〉、〈詩集〉等等釐清其微妙
關係。清商樂與政權之間不穩定的關係,樂工、樂器輾轉於南北
朝宮廷中,不同畛域間各有其發展。因此本文擬以地方俗曲到王
者之聲的演變,瞭解清商樂的淬鍊過程 。
本文擬分成永嘉之亂(311 )前後兩大部分,逐一論述清商樂
的形成及其器樂調性。前一部分探索漢代樂府中俱有清商樂的文
化氛圍及官僚組織的運作,不僅分析清商樂形成的因素,也藉由
政治運作的歷史背景,思索變化的潛因 ;次則論析清商樂南北不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19
華岡史學 第三期
同政權的運作與具體內容。文中就以下幾點作討論 :(一)漢樂
府俗曲與清商樂之關係 。(二)永嘉之亂前,相和曲內容形式逐
漸成為「清商三調」,曹魏時期開始受到帝王、貴族的青睞,並
改良清商雜舞。(三)永嘉之亂後,清商樂南北分流,擺脫了舊
有的調式及器樂組合,創造新的宴饗曲風。(四)隋唐時相容並
蓄,清商樂與十大樂舞共同呈現於舞臺,但此時清商樂僅是前朝
舊樂內容。從四個論點中抽絲剝繭,以期辨明清商樂不僅具有審
美觀的意蘊內涵,且受到帝王的喜愛;藉由對諸文獻的比對中,
歸納出清商樂在政權遞嬗中,轉化成政治運作符碼的因果律。
關鍵詞:清商樂、前世新聲、房中曲、永嘉之亂
20
清商樂在漢唐之際的流變與發展
前 言
相和歌前身為但歌 ,是漢代興起的演唱方式:
「但歌」四曲,出自漢世。無絃節,作伎最先唱,一人唱,
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時有宋容華者,清澈好聲,善唱
此曲,當時特妙。自晉以來,不復傳,遂絕。「相和」,漢
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為二,
更遞夜宿。本十七曲,朱生、宋識、列和等復合之為十三
曲。 1
但歌,在漢世流行有四曲,乃一人唱三人和的人聲伴唱的音
樂形式。人聲相和,是相和歌發展形成的重要環節,魏武帝曹操
特別喜愛這樣的演唱方式,女伎宋容華更是其中佼者,但晉以後
不再流傳;相和歌是絲竹更相和,魏明帝時,朱生等人合相和舊
歌十七曲為十三曲 。
張建華〈樂府「古辭」釋名〉認為漢樂府民歌是逐步由聲樂
2
系統過渡到器樂系統,沈冬《南管音樂體制及歷史初探》中認為
魏明帝將相和樂的編制加以調整,分為二部,除了更遞夜宿的需
3
要外,更認為可能樂隊人數減少,才能襯出歌者的表現機會。曹
魏時期相和歌是十七曲,伴奏樂隊由原來的一部變為二部,說明
相和歌已達到相當大的規模,但歌者此時是否有更好的表現,史
書言自宋容華後,不復傳;故本文存而不論。
清商樂據《魏書 ‧樂志》所載,包括了中
文档评论(0)